各縣市態度不一,為何澎湖堅決不作犬隻TNR?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動保人士最關心的是,如果公部門的力量不投入TNR,甚至反對TNR,有其他有效方式控制流浪動物數量嗎?
記者 黃靖雅/報導
距全台收容所正式實行零安樂死只剩兩個半月,面臨收容爆量危機,TNR被動保界視為減少流浪動物的必要配套之一,然而TNR也一直因公共安全問題而備受質疑,因此部分地方動保機關對TNR抱持保守態度,而以澎湖為例,更是堅決不作犬隻TNR。各縣市對TNR的態度不一,有做TNR的縣市是怎麼做的?不做TNR的縣市又是怎麼控制流浪動物數量呢?
澎湖家畜疾病防治所今年1~9月認領養率約40%、人道處理率約29%、所內死亡率也有28%,各項數據在全台收容所中都算後段班,且收容量僅80~120隻犬,在零安樂死上路後,應會受到很大衝擊,但澎湖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郭仁政多年來一直堅持不做犬隻TNR,「不只我們自己不做,所有民團要來做,我也不同意。」
郭仁政強調,TNR於法無據,動保法明文規範狗須作寵物登記,放回沒有晶片的狗,等於是動保機關帶頭違法,不過針對願意負責的好飼主,他們年年編列預算提供絕育補助。他表示,馬公有很多野狗群,這些野化狗群非常聰明難抓,還會利用地形躲藏,根本碰不到也抓不到,牠們會追車、會攻擊民眾飼養的牛羊,「這樣的狗,抓到了還放回去,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出事後要面臨的權責歸屬及賠償問題,確實是很多縣市動保機關不敢積極做TNR的主要因素,過去曾發生民間自組人力、自籌資金做TNR,但各地公部門仍不歡迎的情況。動保機關層級低,做TNR需要錢,還要扛得住民代的壓力,台南市動保處處長李朝全坦言「縣市首長挺不挺?這是最重要的」。
台南市大力執行TNR超過五年,台南市每年編列600萬預算,供民間TNR團隊申請,申請件還需要經過審核,每年度的實際執行成效也會成為隔年是否能通過申請的考量之一。李朝全表示,台南市的做法是只出錢,並找來專家學者審核申請案件,也提供他們調整的意見。他表示,如果TNR犬隻有行為問題,確實影響到民眾,「我們該賠的就賠,該修正的就修正」。

新北市做TNR則是雙管齊下,除有絕育補助可供申請,動保處的公務獸醫也都要跳下來做結紮。不只新北市各動物之家收容的犬貓由公務獸醫結紮,有愛媽愛爸管領的流浪動物,只要能先和動保處聯繫,就能約時間送到動保處請獸醫幫忙結紮。
大部分縣市或多或少都有和民間團體合作,做下鄉絕育和TNR,但礙於經費、人力不足,又要面對民眾反彈,只能低調的做,不敢由公部門主導。例如高雄市動保處秘書郭明欽就說,高雄市動保處目前並不主導TNR,僅提供絕育經費,不過除了TNR團隊、動保團體、個體戶的愛爸愛媽外,連一般飼主也能申請。
動保人士最關心的是,如果公部門的力量不投入TNR,甚至反對TNR,有其他有效方式控制流浪動物數量嗎?
反對TNR的郭仁政表示,澎湖收容所工作人員現在都主動出擊到外面餵食浪犬,餵熟了之後,就捕捉回收容所收容,但他也坦承,因為野犬防備心強,收容所的收容量也有限,捕捉的成果不算太好。控制野犬數量,澎收尚未研擬出比現在更有效率的方式。
TNR不是控制浪犬數的唯一解方,但各縣市應就現有資源制定源頭管理策略。積極在全台做TNR的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執行長毛頭就表示,「我們其實不認為非做TNR不可,但如果只做後端的捕捉,而不做前端的預防,產生人犬衝突的機率更不可能減少」。他也解釋,TNR需搭配精確捕捉,捕捉的標準是犬隻的行為,而非是否結紮,為避免產生更嚴重的人犬衝突,經民眾舉報有攻擊行為的狗,當然該先從原地移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