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泡麵50年來如何轉變?

台灣的泡麵50年來如何轉變?
Picture Credit: 食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泡麵市場自1967年發展至今,呈現愈來愈多元化的趨勢,市場已十分成熟。食力將在本文梳理泡麵在台發展脈絡,並透過銷售數據,發掘台人對泡麵產品的消費習慣。

文:黃齡誼

每到颱風季節,泡麵就是度過颱風夜的最佳良伴,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吃下29份泡麵,是世界平均值的兩倍以上,到底台灣人吃泡麵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台灣泡麵市場發展至今又呈現什麼樣的面貌?一起來深入瞭解颱風天的好朋友吧。

世界第一包泡麵是1958年日清食品創辦人安藤百福推出的「雞汁拉麵」,但直至1967年,台灣才出現第一包泡麵──由日清與台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的「生力麵」,以營養、食用方便的訴求搶進台灣泡麵灘頭堡。而維力公司也在同年推出第一包台灣自製的泡麵「維力麵」,開啟了台灣的泡麵市場。

初期的台灣泡麵因採日式口味,因而不受歡迎,直到1969年才在大力推廣的試吃活動及颱風影響下,使得泡麵銷售量有了改善。但1970年代之後,媒體開始質疑泡麵的健康營養價值,民間也盛傳泡麵添加防腐劑的謠言,使泡麵的形象受到衝擊。

於此同時,廠商紛紛將泡麵口味與台灣原有的傳統麵食口味(如擔擔麵、肉燥麵等)結合,呈現在地化、多樣化的發展。1983年,統一公司結合軟性罐頭技術,推出了市面上首度含有肉塊調理包的泡麵「滿漢大餐」,提升泡麵的品質與單價。隔年的「滿漢大餐米粉系列」則是台灣第一個非麵類的泡麵。到了1990年代,泡麵隨著食補概念、日韓劇風行等流行方向而推出多元口味;素食泡麵、迷你杯麵等針對不同客群的產品也先後問世。

但近五年來,食安問題頻傳,也影響到泡麵銷售量。2012年,南韓知名泡麵「辛拉麵」製造商農心公司旗下產品,被爆出含有致癌物質「苯駢芘(Benzopyrene)」,《TVBS》也將國內多款市售泡麵送驗,但因含量極少,衛福部強調不致於危害健康。2013年,《今週刊》再將多款泡麵送驗,發現油包醬料中含有重金屬,但同樣因為含量極低,衛福部也表示無攝食風險。不過,2014年震驚全台的油品食安事件,波及到泡麵調味油包,使得泡麵銷售量大跌10%;而這也促使南僑及統一先後於2015、2016年推出破百元的高單價泡麵,希望能挽回重視食安的消費者。

另一方面,雖然台灣泡麵的銷量下跌,但進出口量卻仍持續成長。《2016年食品產業年鑑》指出,在2014年油品食安事件影響下,台灣泡麵市場空出約三成,其中由進口品補足15%,其餘則由台灣廠商搶食。以2015年來看,高價進口泡麵(如日、韓泡麵)銷售量成長約三成,是拉動整體泡麵市場成長的主力;但售價相對低的東南亞泡麵也是近年市場新寵。而出口方面,則是以輸出至中國的量佔了一半以上,但在消費者健康意識提升,以及食品多樣化發展的情況下,中國泡麵市場成長也逐漸趨緩。

從1967年發展至今,台灣的泡麵市場已十分成熟。《2016年食品產業年鑑》指出,台灣人最愛吃的口味有肉燥、牛肉、海鮮/鮮蝦、炸醬、豬肉/排骨,基本款近五年變化不大,但其他口味有愈來愈多樣化的趨勢。包裝型態則比起2010年的調查結果有些許不同,雖然「袋裝」泡麵仍是台灣人最常食用的類型(佔44.7%),但2015年的食用率較2014年下降了7%,「碗裝」及「杯裝/桶裝」則分別上升了1.4%及5.6%,顯示附有容器、方便的碗裝、杯裝泡麵愈來愈受民眾喜愛。至於台灣消費者最常吃的前五大泡麵品牌中,以統一公司旗下品牌佔比最高,高達六成;統一公司2015年年報也統計,旗下泡麵在2015年的國內銷售額高達39億2,900萬元。

從台灣泡麵消費趨勢整體來看,台灣民眾對泡麵新產品的接受度漸漸提高,面臨多樣的進口泡麵來襲,未來國內泡麵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食力泡麵1
Picture Credit: 食力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