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會死,買了想死:拯救購物狂!這6種情緒容易失控,請遠離你的錢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有不買會死的狀況嗎 ? 下次出門前先檢視自己的情緒,或許就能避免買下無用的垃圾在家囤積
Text/ Yun & Petti
購物真的讓你快樂嗎?我們該如何決定辛苦上班的血汗錢該花在哪裡?麻省理工學院與卡耐基梅隆大學曾一起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他們尋找自願者做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儀,測量他們大腦的血液和氧氣,並在各種不同價格的產品中挑選出他們會購買的商品。實驗者發現每個受試者,從花錢這項行為得到快感,一個是選擇閃閃發亮的首飾,另一個選則兩個月的生活用品,他們買了相同的價錢、不同的商品。
「消費得到快感」這個說法還不確定是否為購買消費的因素之一。我們能確認的是,你是否會買下一個銀湯匙全看當時的心情,下面就來看看六種情緒可能影響我們消費。

Photo Credit : Getty Images
1. 滿足權力慾望
在西北大學的一項論文《Generous Paupers and Stingy Princes》中,自己花的錢比別人還多時,會覺得自己擁有較高的社會權力地位。他們要求受試者回憶自己覺得最有能力的時候(全心投入工作)或是覺得自己沒用的時候(降職),並參加競標拍賣會。
那些回憶自己最有能力的受試者們,總體平均比一般人多花費12.08美金,而平均一個人只花7.1美元。另一群回憶自己較不如人的時期的受試者,比一般人多花10.81美金,一個人平均6.49美元。
2. 覺得興奮時
在一項針對新加坡消費者在The Body Shop到IKEA等商店內購物所做的研究中顯示,刺激性的環境,像是刺耳與嘈雜的音樂,鮮豔的色彩或環境具有香味,如柚子味等,會讓消費者產生計畫外購買行為,因為這些就像興奮劑一樣,會讓人難以思考決定。這種因素甚至可以延伸到線上購物網站,例如Target,最近就重新將網站改版,使用繽紛鮮艷的搶眼色彩。

Photo Credit : Getty Images
3. 虛榮心誘使你花錢
根據蒂爾堡大學教授表示,當我們覺得自己「被人羨慕」時,容易以超過合理的價格買下商品。不過,我們在購買東西時是否會滿足虛榮心的的心態,也許要取決於我們是否嫉妒別人所擁有的。
如果我們認為對方值得擁有,我們會揮霍大筆的鈔票在同一種商品;反之,我們就會花大錢買下對方尚未擁有的商品,努力讓自己「高對方一等」。
4. 排卵期更有可能購買性感內衣
在消費者研究期刊的一項研究報告,探討女性的生理期有什麼影響。女性雌激素分泌的高峰期(月經來潮前14天),比起保守的衣物,會選擇性感或暴露的款式。
這項報告的作者比喻衣服的作用像鹿的鹿角:是為了比其他女人更美,不是為了吸引男人。如果在購物前遇到有魅力的女人,正處於排卵期的女性買下暴露衣物的機率會比平時還高出25%。
5. 難過時更願意掏錢
由哈佛和其他頂尖大學一項研究所下的結論是「憂者不吝」。該研究隨機找來一些人看一部關於大堡礁的「無感」影片,或是1979年的催淚電影《The Champ》。看完後向受試者展示一張畫面中只有一個水瓶的照片,並詢問受試者是否願意在花美金$0到$10購買。那些看了催淚影片的人,出了比原價更高出$1.55的價錢買下,從平均值來看,出價比看大自然影片的另一組受試者還要高。

Photo Credit : Getty Images
6. 感覺隱私被干擾時
當你感到被侵擾時,更有可能購買搶眼的單品。有兩項研究發現,在逛街時被擁擠的人群推擠和噪音干擾容易讓人煩躁頭痛。在一項研究中,讓中國的大學生在擁擠的情況下購買網拍,從四件差不多的襯衫中挑選,只有其中一件是帶有鮮艷橘色的LOGO。有3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隱私空間遭侵犯,並選擇橘色的襯衫,比不覺得被干擾的學生多出8%。
本文獲《ELLE Taiwan》授權刊登,原文請見〈都是情緒惹的禍?影響女人消費行為的6種因素〉
延伸閱讀:

Photo Credit : Getty Images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