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幕女兒」到「民主媽咪」——默克爾踏上4連霸總理之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國總理沒有任期限制。默克爾自2005年起上任至今,倘若她明年勝選,任滿下一個4年任期,她擔任總理的時間將長達16年。
(中央社)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是新教牧師女兒,在鐵幕後長大,卻崛起成為「歐洲總理」,和她同代的世界領袖一一下台,她卻巍然獨存。
美國前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英國前首相貝利亞(Tony Blair)、法國前總統希拉克(Jacques Chirac)和義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SilvioBerlusconi),一度都是默克爾在世界舞台的夥伴,但是這位鐵娘子仍然當權,並準備力拚第四個任期。
主政期間,她處於歐洲債務動亂和難民危機的舞台中心,並為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抗。如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她被普遍譽為西方自由民主的領導人。
現年62歲的默克爾擁有量子化學博士,她最廣為人知的,是以有條不紊和務實的方式解決問題,而非氣勢磅礡的滔滔雄辯或發表大而無當的願景聲明。
默克爾似乎沒有虛榮心,對權力的眩人外表不感興趣,和迴避媒體的科學家丈夫紹爾(Joachim Sauer)住在柏林公寓,在當地超市購物,在阿爾卑斯山區度假、健行。
德國人似乎喜歡這樣,因為過去意識形態曾讓國家陷入災難,他們自2005年以來已讓「媽咪」連任兩次。
在歐債、難民和移民危機以及在俄羅斯介入烏克蘭危機期間領導有方的默克爾,去年膺選「時代雜誌」(TIME)2015年度風雲人物。
默克爾有鐵娘子之稱,她是歐洲繼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領導人。
2005年,她成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聯邦總理,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總理。

默克爾生於漢堡,全名安吉拉‧多羅特婭‧卡斯納(Angela Dorothea Kasner),母系先祖是波蘭人。默克爾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離婚後保留下來。
默克爾1982年與第一任丈夫離婚後,1998年和身為量子化學家的現任丈夫紹爾結縭。1981年兩人相識時,紹爾是她的博士研究生導師。
默克爾在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後來取得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是量子化學,1989年柏林圍牆推倒之後,她投入蓬勃發展的民主政治運動中,1989年底加入新黨「民主覺醒」,1990年12月兩德統一後,她被前總理科爾(Helmut Kohl)邀請入閣。
- 她1954年出生於西德的漢堡,出生沒幾週,就隨著新教牧師父親赴東德任職。地方鄉親現在還記得默克爾的早慧,以及在集權國家治下,謹守身為基督徒的審慎自制。
- 1990年起,默克爾開始跨足政壇。她加入基督教民主黨(CDU),首度贏得國會席次,並獲時任總理的科爾拔擢入閣,原本擔任女性事務部長,後接任環境事務部長。
- 2000年,這位枯燥乏味的新人卻在柯爾因政治獻金醜聞纏身時甘冒大不諱,挺身而出要柯爾辭職,之後更進占黨的權力核心,接任基民黨黨魁。
- 2005年,她拉下執政7年的社會民主黨(SPD)黨魁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也是歷來最年輕的總理。
默克爾重視發展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在西藏問題上,就人權問題保持強硬的立場。
《經濟學人》形容默克爾面對內政與歐債危機的一貫態度是小心謹慎、迴避概括式的決策模式,如果可能就會拖延決定,並經常深思熟慮而非指導輿論。
《經濟學人》從這個角度稱讚默克爾處理歐洲難民危機的表現,的確相當了不起,以勇敢、果斷、正確形容默克爾的危機處理能力。
她是支持者眼中的簡樸主婦化身,也是政敵口中的變色龍
近年來,默克爾頻頻獲「福布斯」(Forbes)評選為全球最有權勢女性榜首。
批評者說,科學出身的默克爾,總是太過拘泥細節,有時甚至流於膽小,導致疲弱的歐洲夥伴在歐元區危機時受盡折磨;政敵也認為默克爾是變色龍,說變就變的特質讓人氣惱。
默克爾原本堅定捍衛核能,不過日本2011年發生311福島核災之後,態度大轉彎,承諾會在2022年前逐步讓核子反應爐除役。
她自己也曾說:「有時我是自由主義者、有時是保守派、有時也是基督教主義人士。」
喜愛德國歌劇、法國紅酒、放假時在義大利山區漫步,生性節儉的默克爾,以「斯瓦比亞主婦」(Swabian housewife)這種節儉與自制的完美主婦為典範。
她不愛擺官架子,常以一襲死板板的襯衫加套裝現身,難得的週末假期,她會待在自己位於柏林北區的度假小屋,到打折的超市購物。
默克爾1998年再婚,不過仍保留「默克爾」這個前夫姓氏,現任化學家夫婿邵爾鮮少公開露面,因此常被戲稱為「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相關報導: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