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司法第一次:審查確定判決 54位刑法學者連署聲援

台灣司法第一次:審查確定判決  54位刑法學者連署聲援
Photo Credit: Hans CC 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官從現在開始不是做完判決確就了事了,到底公不公正可以受到社會的檢驗。3月15日開始,民間可對已經判決確定的案子要求進行「書類審查」,司改會6/26針對「邱和順案」要求審查,是台灣司法第一次,同時有54位刑法學者連署聲援。

作者:黃越宏

本報140期(2014/6/1)獨家頭條報導,司法院3月15日頒行新修訂「司法院確定裁判書類審查實施要點」,日後,民間可以對已經判決確定的案子,要求進行「書類審查」。

結果,民間司改會動作最快,馬上利用這一新要點,正式開了第一槍,於6/26針對「邱和順死刑確定判決案」,提起要求「書類審查」。

司改會提起的確定判決書類審查,為了昭公信及聲勢,特別找了54位國內刑法學者,一起聯署,這54位刑法學者在國內均屬赫赫有名之士。

因此,可以說是來勢洶洶。

法官無愧 卻有疑點  陪審團制度 可解決

據了解,司法院已正式受理該審查案,依照新頒布的要點之流程,將會先由司法院的「刑事廳」提出「初審」意見,然後,再將全案交由審查委員會的「刑事小組」之「五人小組」委員討論,該小組委員討論後,再送至全體委員會,由全體委員15人一起討論與投票。

目前已知的15位委員分別是:最高法院院長楊鼎章、最高法院民庭審判長吳麗女、高院庭長李錦美、北院庭長黃柄縉、最高法院法官段景榕、高院庭長葉麗霞、士林庭長宋松璟、最高行政法院法官楊惠欽、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庭長王碧芳、高檢署檢察官林勤綱、律師范光群、律師許兆慶、律師李元德等人。

參與審判邱和順案的法官,在得知「書類」將被審查時,表示仍「平常心」看待,就像當時抽籤分案後,負責參與審判邱和順殺人案時一樣,也是「平常心」去審理。

另有一位參與審判的法官則表示,自認辦案幾十年來對得起良心,也對得起判決品質,任何審查都很歡迎,希望參與審查者確實看完全卷,自信絕無草率或是預設立場。

顯遭刑求 供詞無效?有利證據 警方湮滅?

據法界人士指出,邱和順殺人案,與一般社會關心之命案,在「審判」時是確有幾點不太相同之處:

一,邱和順殺人案的共犯多人,在破案之初,幾乎都有遭到刑警嚴刑逼打之慘狀,全身多處傷痕;這些刑求逼供的刑警,後來還因此而被判刑。但,這些刑警並未到案服刑,而是潛逃國外。

又,許多對邱和順有利的關鍵證據,都在審判過程中不翼而飛,令人高度懷疑是刑求的刑警湮滅有利被告之證據。

這也是邱和順的律師團一直強力主張的:明知有「不法證據之取得」,以及「被告之有利證據遭湮滅」,怎還可做出「死刑確定」判決?

二,然而,「陸正命案」一直受到媒體高度關注,且每次「兇手」邱和順開庭時,陸正父親都會親自前往旁聽;有時,還會在法庭上或是法院走廊,對邱和順的辯護律師加以斥責,也曾在庭上對承審法官表示不以為然。因此,承辦法官邱和順殺人案,其實也是壓力很大。

「死者家屬」和「被告凶手」兩極化的強烈對立,加上被害人的屍體一直沒有出現,使得此案的爭議性遲遲無法解決。

了解這些背景之後,不少人士開始認為,像這種爭議性這麼大的案子,實在應該交由「陪審團」去決定心證,才能解決這種對立與爭端之痛苦。

Photo Credit: Ian28826810 CC BY SA 3.0

Photo Credit: Ian28826810 CC BY SA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