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重感覺大於真相」的當代政治中,事實查證還有用嗎?

在「重感覺大於真相」的當代政治中,事實查證還有用嗎?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大眾情緒與真相的維度之間持續拉扯施力,正是當代媒體與科技業重要的使命,這會是左右我們這一代人及整個世界未來走向的關鍵。

「英國每周向歐盟支付3.5億英鎊會費,脫歐後可將經費用於提升國家醫療體系。」這是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奇(Nigel Farage)曾經發表過的言論,縱使這個數字錯得離譜,但最後脫歐結果仍然確立,這時他才趕緊改口說「沒講過這段話」。

幾個月後在北大西洋彼岸,當時還是美國總統參選人的川普(Donald Trump)在推特上表示:「所有民調都顯示我在第二輪辯論中壓倒性地勝過希拉蕊!」但事實上,在四個基於科學基礎的民調中「沒有任何一個」顯示川普勝過希拉蕊,這是徹底的謊言,即便如此,後來在11月震驚全世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以往人們認為「事實勝於雄辯」,但如今卻是個「雄辯勝於事實」的時代,政客信口開河、以各種極度誇張不實的言論攻擊對手或特定群體時,支持者仍然會買單,他們把情感和感覺放在首位,證據、事實和真相則為次要。

因此,政治人物說謊來進行煽動,鞏固目標群眾的偏見,並換取熱烈的共鳴與支持,這就是所謂的「後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

牛津英語大辭典日前即選出「後真相」(Post-truth)作為2016年的代表字,對於該詞,牛津辭典的定義是「有關或意味著,客觀事實對形塑輿論的影響力,不如訴諸情感和個人信念的情勢。」

牛津辭典指出:「我們的選擇反映出充斥高張力政治和社會言論的一年,這不令人訝異,後真相這個詞在政治評論中已躍為主流。」根據他們的統計,「後真相」這個詞的使用次數自去年以來增加了20倍之多。

在今年稍早之前,九月份的《經濟學人》就以「說謊的藝術」(Art of the lie)為題,深入探討了「後真相政治」並提出了憂慮。事實上,這個現象不僅僅出現在英國和美國。

波蘭政府官員曾經大膽斷言,死於飛機墜毀的前總統是被俄國暗殺的;土耳其政客也聲稱,近期失敗的政變是由美國中央情報局下令的;在2014年的台灣,當時支持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的國民黨立委曾在政論節目上質疑對手陣營,她指出,曾任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身為外科重症醫學權威的柯文哲竟然「不會開刀」。從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真理越辯越盲」的情況並非僅限於少數區域,儼然已是一場全球性的風潮。

然而,權威事實的衰敗其來有自,現代社會的「事實」早已供過於求,甚至是可經過操弄的。

比如,若將民意調查視為一種事實,但這種事實卻可能各自有著截然不同的抽樣方法、不同的問題及提問方式,最後呈現出來的數字和可信度都各不相同。另一方面,過往的「權威報告」告訴我們施打疫苗可能引發自閉症,縱使後來研究論文被期刊撤下,多年來醫學機構不斷努力澄清這個迷思,但至今仍有許多人深信不疑。

不只如此,先前的「專家研究」強調糖份不比脂肪危險,讓脂肪單獨承受心血管疾病罵名,直到近年才被爆出製糖業收買科學家寫出偏頗的評論及報告。

又或者,當測量或數字被視為「真相」,財團就可以對測試數據或財務報表進行操作,建構出一種「看起來」的真實,福斯(Volkswagen)謊報排氣數據和東芝(Toshiba)作假帳則是近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JAPAN-TOSHIBA-PRESIDENT-RESIGNATION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去年東芝高層在記者會上為假帳醜聞道歉。

而當事實屢被顛覆,「真實」的價值在許多人的心中瓦解,把情感置於事實之上似乎也不怎麼令人驚訝。

過去幾十年來心理學研究早已反覆證明,即便錯誤說法經過修正,其在人腦中的影響也可以是持續性的,更何況是政治這個有足夠因素使人狂熱、失去理性的場域。

在政治學界對選舉投票的分析中,「政黨傾向」或「意識形態」歷來都是左右選民投票行為的關鍵因素,而政黨傾向本身就是一種「感覺」而非「事實」,畢竟政黨傾向大多是受到受到家庭、教育、職業等社會化過程影響,選民大多先選擇自己愛好的政黨和團體,把政黨的說法當作自己的觀點,然後才去選擇「證據」(特定立場媒體、網路謠言)支持自己的看法,並無視反對己見的內容(縱使其可信度較高)。

所以,事實查核對選民來說重要嗎?

此次美國大選的結果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方向來思考這個問題。曾拿過普立茲獎的美國權威政治事實查核網站「PolitiFact 」發現,川普在競選期間有70%的言論屬於「大部分不實」、「完全不實」和「胡說八道」,然而,這對於他入主白宮之路的影響並不太大。

但這個結果並非告訴我們選民都是白癡,事實上,川普的許多言論(或謊言)都相當高明,完全符合某些心理學中「謠言傳播」的法則

首先,川普的謊言十分具有煽動力,比如在談及移民議題時,川普就會將移民與美國人的失業問題掛鉤,甚至將全體穆斯林與恐怖攻擊連結,成功地引發集體焦慮,讓演說變得極度情緒化並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再者,川普的言論給外界的印象就是「狂」,而能讓人驚訝又可鞏固既有偏見的言論十分容易讓人深信不疑,因此以美墨邊境蓋長城阻擋非法移民這種天方夜譚來獲得廣大支持的能力,正是川普最後得以致勝的關鍵—他掌握了選民的心理。

不過,若是在謊言被拆穿的情況下,這些謊言還能站得住腳嗎?是的,它可以。

若進一步探究心理學理論,人們普遍存在「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直覺傾向接受所得訊息,而不會費力辨別其真偽。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學者尼漢(Brendan Nyhan )和雷伊弗勒(Jason Reifler)甚至發現,當人們遇上與自身信念牴觸的觀點、證據或遭到糾正時,他們可能會選擇忽略或腦羞地反駁,這說明了政治事實的檢驗為何反而可能會進一步鞏固成見,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