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媒體越來越墮落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新聞,反而是資訊太多?

【影片】媒體越來越墮落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新聞,反而是資訊太多?
Photo Credit: Wisecrack影片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成了許多人嘲諷新聞媒體素質低落的口頭禪,但新聞之所以越來越爛,真的只有記者應該負責嗎?

編按:

近年來,「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成了許多人嘲諷新聞媒體素質低落的口頭禪。而腥羶色新聞佔去重要新聞的版面、各家新聞互抄且錯誤百出、特定議題疲勞轟炸、新聞娛樂化綜藝化、業配新聞充斥等現象,更強化了一般人對媒體的壞印象。這次Wisecrack利用仿80年代電視遊樂器遊戲風格的動畫短片,從哲學的角度切入,帶我們一起探討,到底為什麼新聞媒體會成為現在的「腥聞霉體」。

不論是傳統的報紙、電視新聞,或是新興的網路新聞,對於閱聽人來說,本來是獲取資訊與新知的快速管道,如今卻成為眾人眼中的社會亂源,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就指出,新聞報導越來越沒內容的原因,其實並不是缺乏消息來源,反而是因為資訊越來越多。

6
Photo Credit: Wisecrack影片截圖

但事實上,更多的資訊和詮釋並沒有讓我們更能掌握事物的全貌,每件事幾乎都有不同或相反的說法,反而使我們陷入混亂,無法判斷哪些資訊應該被接收。

2
Photo Credit: Wisecrack影片截圖

科技的進步讓影像傳遞比過去方便很多,只要拿起手機,每個人都可以拍下獨家畫面。傳統電視新聞連線需要出動SNG車,但現在只要手機連上網路就能直播,影像氾濫的背後,卻也讓很多事情變得不再那麼可信,每個畫面都可能經過修圖或設計,也可能隱含著服務特定族群、或業配行銷的動機,這讓大眾漸漸難以在事實、新聞和廣告間做出區別。

7
Photo Credit: Wisecrack影片截圖

打開電視,有超過10台以上的新聞台,網路媒體更有無數的新舊媒體交雜,在新聞媒體百家爭鳴的情況下,每個頻道都爭相要你「不要轉台」。因此媒體業者持續試探閱聽人的口味,透過越來越誇張吸睛的「表演」,來迎合口味越來越重的觀眾,在大家平凡無奇的生活中,兜售一種「有意義的事情仍會發生」的信念。

4
Photo Credit: Wisecrack影片截圖

新聞媒體報導的雖然是真實事件,但這其實不等於提供讀者了解世界的方式。很多新聞做的只是不斷複製某種印象,讓現實與虛擬印象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而布希亞認為,閱聽大眾其實自願被欺騙,是因為比起活在真實乏味的現實中,人們更傾向相信既定的印象。例如在2003年美伊戰爭中,布希亞就曾評論:「我們從電視新聞上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戰爭,而是一場虛擬的『符號戰爭』──美國軍方不斷釋出新聞畫面,展現戰事行動的成功,而伊拉克也陸續地公布美方誤傷平民、美國軍機被擊落的訊息。雙方日以繼夜地在媒體上,不斷提供最新的、代表自身觀點的電視畫面來覆蓋對方的訊息。也建構起全球公民對於這場戰事的認知。」

5
Photo Credit: Wisecrack影片截圖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代,當你也不滿於新聞的現況時,除了在留言中跟著酸民一起揶揄記者,我們不再只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反而可以成為資訊的篩選者、甚至傳播者,同時也都有責任讓新聞更貼近真實一點。

實習編輯:吳宗懋
核稿編輯:吳承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