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以為自己什麼都懂的人,最容易犯錯

以為自己什麼都懂的人,最容易犯錯
Original Image Credit: Gisela Giardino,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時代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知道更多真理,而是學習減少錯誤。

讀哲學不會令人變得特別審慎理性。讀哲學不會令人無偏見。讀哲學不會令人特別道德或利他。

哲學與摒除偏見沒多大關係

大部分偏見源自於不經查證的日常資訊,因此,減少偏見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查證所接受的日常資訊,反省既有信念。這方法壓根地與哲學無關,除非把所有反省活動都叫做哲學活動。當你發現一些哲學教授對他不熟悉的東西誇誇其談,儼如智者一樣,就足以說明讀哲學與能夠摒除偏見沒多大關係。

審慎理性其實是求知的一種態度,多於是一種思考方法。如果你在判斷之前,習慣地傾向不斷學習、查證、修正判斷。這已經算是審慎理性。審性理性的態度不一定令你找到真理,成為智者,但會減少你犯錯的機會。

哲學有時看似在培養學生理性審慎的態度。但說真的,兩者關係一點也不大。哲學人經常說反省既有立場,但他們分析與反省的東西都是哲學範疇裡的題目。當題目與哲學無關時,哲學人的審慎態度就可能如常人無異。

我們應學習減少錯誤

人類基本上是情感主導、非理性、充滿偏見的。讀哲學不會令你突破人類的限制,成為超然之人。歸根究底, 審慎理性這種態度是一種需要不斷培養的美德,尤其在不熟悉的範疇裡進行判斷時,更需要這種美德。大部分犯下錯誤的,都是自以為自己什麼都懂的人。

一個人要培養理性,首先就要知道人有多理性。當你知道人原來很非理性、不審慎、充滿認知偏差,而且特別自覺到自己也只是普通人時,才會更謹慎分析。當你越以為自己是神算子、大思想家、諸葛孔明,你越容易犯下錯誤。所以這是為什麼我一定讀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的原因。因為它們不斷尋找普遍的現象說明人的思維缺陷,令你自覺自己思考的極限。

認識的人之中,比較理性審慎的人都是特別自覺到理性局限的人,他們都對認知偏差有認識,也明白要不斷搜證查證才能減少偏見的方法。他們(和我)也會犯錯,但至少比一般人犯錯的機率少。

我們真正能做到的不是思考正確無誤,而是盡量減少犯錯。這時代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知道更多真理,而是學習減少錯誤。

傳統批判思考課程落伍

基於上述的緣故,我才把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的內容加入批判思考課程之中。傳統的批判思考課程內容基本上是落後與空洞。你了解那幾十種謬誤類型、邏輯、語理分析、科學方法,絕不會令你思考比一般人好好多。

最後,一人是否道德與利他,也與讀不讀哲學沒多大關係。道德知識不蘊含有效行動,這基本上是道德心理學的共識。

所以,不要對哲學抱有幻想,也不要吹噓哲學的作用,否則也只是一種偏見,一種認知偏差。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