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偷學別人,圖解日本神社怎麼拜與儀式由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年前往日本旅遊的行程中,神社與文化古蹟景點總是占了大部分,有時導遊為了趕行程而無法充分介紹,遊客也可能有聽沒有懂。想要深度欣賞每一座神社的建築特色,看圖文學習如何以正確的禮儀進行參拜,進而領受不同地區的神社所呈現的不同氛圍。
近年台灣到日本觀光的人數越來越多,不過你知道到日本神社如何正確的參拜嗎?就算是日本人,也不一定知道完整造訪神社的儀式喔。在神社詣謁神明時的每一項儀式、作法,其實都有其意義,透用圖文來學習完整的儀式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吧。
詣謁神明:學習如何親近神聖的事物
- 進入神域:鳥居位在神域與外界的邊境,一踏入鳥居內側,就等於跨足神域。從這一瞬間起,言行舉止都要符合在神域內的禮儀和規矩。神社自成一個與日常生活不同的世界,一踏進其中,言行舉止都必須帶著崇敬的心情,甚至要盡可能穿著正式的外出服裝造訪。
- 漫步神的庭園:鳥居內側即為神域。走在參拜道上,務必謹守規矩,保持平靜,並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向前走。神社是神聖的空間,也就是「聖域、神域」。到神社參拜時,務必要遵守既定的禮儀和規矩。這些禮節和規矩執行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只要正確理解其中含意,自然就懂得該採取什麼樣的言行舉止;一旦學會,就不會忘記。
- 神域乃神的屬地:神社的「社」字,在日語中也可讀作「YASHIRO」,意思是「城」。神社就是神的城池,神的屬地。神社中的森林或樹林稱為「鎮守之森」,也就是神明鎮守的所在。人們不能隨意進入這片聖地,也不可擅自砍伐樹木或獵捕鳥獸。
- 穿過鳥居後,等同進入與日常相異的領域:從鳥居底下穿越,意味著即將前往神的世界。舉例來說,伊勢神宮不只有一座鳥居,穿過第一座鳥居代表來到豐葦原國,越過第二座鳥居則是瑞穗國,再穿過第三座鳥居就進入了大和國【1】。每次從鳥居底下走過時,都能深深感受置身在神明庇護的美好國度。按照禮法滌淨身心,在神明前雙手合十、靜心祈禱,就能擁有祥和寧靜的心情。詣謁神明時,情緒會呈現如此細微的變化。
- 拜領授予品:結束參拜儀式後,可拜領(購買)御守或神符,做為守護身體、袪除罪穢之用,隨身攜帶可保心靈平靜,身體平安。
- 滌淨身體:參拜前,先到手水舍,使用手水洗淨身心的罪穢【2】。為了懷著莊嚴的心情參拜,一定要這麼做。
- 參拜:以真誠之心祈願、祝禱,可與神明產生連結。參拜時,必須確實遵守「始於禮、終於禮」的規矩。
- 離開神域:離開時,也要從鳥居底下穿過,走出神域之外。此時,和來時一樣有必須遵守的規矩,直到最後都不可輕忽。
如何從鳥居下方通過:獲得進入神域的許可

在鳥居前彎腰一鞠躬:如同到別人家裡拜訪、在玄關處先打聲招呼再入內,是一樣的道理。更何況神社是神明所在的聖域,在穿過鳥居之前,一定要先停下腳步行一鞠躬。腰彎約15度,低頭行禮,類似點頭招呼。等到心情平靜下來,就可以從鳥居底下穿過。還差一步時,行一鞠躬在鳥居前、還差一步就要通過的地方停下腳步,沉澱心情,平靜地一鞠躬後,再進入神域。站定時的位置可選擇靠左或靠右。
造訪神社時,多數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就從鳥居底下通過了吧?對神社而言,鳥居是一種象徵性的建築,代表神聖神域的入口。鳥居前方,便是神明所鎮守的神聖空間。通過鳥居時,請務必遵照上面提到的禮儀和規矩,一定要先一鞠躬後再往前走。鳥居的數量不限一座,有些神社裡有好幾座鳥居。請留意鳥居的所在,通過每一座鳥居時都要先行一鞠躬。
通過鳥居時,要空出中間通道:鳥居的中央是神明的通道。當我們進入神域時,應該心存恭敬,避免大搖大擺地走在正中央。神社既然是神明鎮守的聖域,原本就不該是人類隨便踏入的場所。進入神社時,時時刻刻都要將神明放在心中。
- 從外側的腳開始踏入:從鳥居下方穿越時,以距離「正中」(中央)較遠的外側腳踏出第一步。這麼做是因為即使只有微小差距,也要避免用屁股對著中央。即使搞錯也不會受到責備。不過,既然希望神明垂聽我們的祈願,就該好好遵循應有的規矩和禮節。
- 靠左邊或右邊進入:有些神社會規定穿過鳥居時靠右側或左側;如果沒有規定,則靠哪一邊都可以。總之,穿越鳥居進入神社時,必須靠邊走。
- 「正中」是神明的通道:鳥居連結參拜道的這條路中央稱為「正中」,是神明的通道,人們應該靠左或靠右行走。不得已必須橫越「正中」時,也要先微微點頭行禮。在穿越鳥居之前,這些都要多加注意。
參道該怎麼走?用心留意在神域內該有的言行舉止

為了更接近神必須先整頓自己的心,請帶著平靜安詳的心情前往參拜。穿越鳥居之前,務必整理儀容,安定心情,做一次深呼吸。來到神明前,別忘了再確認服裝儀容,脫帽、穿上外套,保持肌膚不暴露等等。
- 神社境內禁止寵物進入:除了導盲犬,原則上禁止寵物進入。若造訪的神社並未特別規定,飼主也要負起管束責任,不可放任寵物隨意吠叫或便溺,造成其他參拜者的困擾。
-
靠左右任一側通行:走在參拜道上時,和穿越鳥居時一樣,不可走在道路中央,也禁止橫越「正中」。一踏上參拜道開始走,就要直線前進。
若神社境內有立牌標示行走方位,便依照指示行走。也可環顧周遭參拜者,和眾人靠同一側行走。
從穿越鳥居,踏上參拜道的瞬間, 就要有進入神之庭院的自覺,打從內心謹言慎行。 穿越鳥居前必須注意自己的位置,整理好服裝儀容,保持正向的心情,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參拜道就是從鳥居通往拜殿的這條路,也是本殿內的神明前往俗世時的必經之處。和穿越鳥居時相同,在參拜道上,嚴禁走在「正中」部分。基本上一定要選擇靠左側或右側行走。
- 不可毀損神社內的植物與建築物:整個神社境內都是神的庭院,不可攀折或拔走境內植物,也不可在建築物上塗鴉。抽籤後,可將神籤綁在指定的場所。
- 嚴禁飲食:無論如何都不可忘記自己正身在神域之中,不可在神社境內邊走邊吃。若要飲食,只能在神社內的餐飲店等指定場所。
- 輕聲細語:和同伴造訪神社時,很容易產生觀光的心態。請切記,一定要避免高聲談笑吵鬧。
- 嚴禁用火:考慮到可能引發火災,神社內全面禁菸。必須使用蠟燭時,要遵守相關規則,謹慎小心,用完後也要確實熄滅才逕行丟棄。許多神社建築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古蹟,一定要十分小心。
- 碎石子的作用在於淨化神域:許多神社境內都鋪設著碎石子地。碎石子在日文中名為「玉砂粒」,「玉」和「靈」同音,有寶貴而美麗的小石頭之意。鋪設碎石子有除穢淨化的作用,參拜者踏過碎石子地的同時也淨化了心靈。
手水的正確禮儀:滌淨身心,做好晉謁神明的準備

1.潔淨左手
先在手水舍前輕輕一鞠躬。右手持柄杓,從盛有清水的水盤中舀水。把水淋在左手上,沖洗乾淨。以上動作,原則上只使用柄杓舀起一杓水來完成。有過幾次經驗後,應該就能抓準一次所需的水量。一次舀起的水量固然不可過少,但也不需頻頻汲取,或大動作造成水花四處飛濺。
2.潔淨右手
將柄杓換到左手,舀水淋在右手上清洗。再次將柄杓換回右手。
從參拜道向前進,應該就能看見「手水舍」。或許有不少人將這裡視為單純的洗手台,就這樣從旁走過,這可是錯誤的作法。請務必用手水舍的水洗手、漱口,滌淨身心。按規矩這是參拜前必須做的事,也是在前往神明之前必須先做好的準備,請不要忘記。用手水洗手、漱口,其實是「除穢」儀式的簡化。因為無法滌淨全身,便以省略的方式使用手水洗手、漱口。使用手水也有正確禮儀,請按順序記住。穢」儀式的簡化。因為無法滌淨全身,便以省略的方式使用手水洗手、漱口。使用手水也有正確禮儀,請按順序記住。
3.漱口
先用柄杓舀起少量的水,捧在左手掌心,再含入口中漱口。再次以柄杓舀一次水清洗左手。水盤中盛放的是清淨的水,不能直接把手放進去。
不能直接以柄杓就口喝水:萬一柄杓上沾了口紅或其他東西,一定會有人看了不舒服。直接以柄杓就口喝水的行為稱為「杓水」,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漱口用的水,請務必先舀在左手掌心,再含入口中。
手水是簡化的「除穢」儀式:古人在參與神事之前,都有先以清流或井水洗淨身心的規矩,這就稱為除穢。在手水舍的洗手、漱口,其實就是簡化的除穢儀式,演變成今日在參拜之前,先在手水舍洗手、漱口的作法。
4.沖洗柄杓的手柄
將手柄朝下,豎起柄杓,讓杓中剩餘的水沿著手柄流下。手柄沖洗乾淨後,將柄杓倒扣放回原位。最後,再次對著手水舍行一鞠躬。柄杓裡剩下的水可用來清潔杓柄。
香油錢與拜禮 以祈願之心奉納香油錢,懷著敬意祈禱

1.一鞠躬之後投入香油錢:到了拜殿前,先脫下帽子,輕輕一鞠躬。接著走向油錢箱,再行一次禮後,投入香油錢。不一定是每間神社都有繩鈴,如果沒有繩鈴,步驟1 結束後,可直接跳到步驟3。
2. 搖響繩鈴:如果油錢箱旁有繩鈴,可朝左右輕微拉動麻繩,讓鈴鐺發出聲響。繩鈴的鈴鐺多為銅製或黃銅製,麻繩上通常纏著紅白或五色布帛。鈴鐺的音色有滌淨心靈的作用。
輕輕放入香油錢:基本上嚴禁從遠處朝油錢箱丟擲香油錢,許願時這麼做未免太失禮了。香油錢除了做為奉獻外,也有將罪穢轉
移到錢財上,藉此消災解厄的意思。因此輕輕放入香油錢,才是正確的作法。
到神社參拜時的規矩中,拜禮是最重要的。或許有人想問該投入多少香油錢才正確。簡單來說,這是每個人的心意問題, 和金額多寡無關。投入香油錢之後,接著搖響繩鈴。鈴鐺清朗的音色有滌淨心靈的作用,讓參拜者擁有虔敬的心情,進一步與神明交流、祈願。站在神明前拍響手掌的儀式稱為「柏手」。柏手是對神明表達敬意的禮儀,請懷著虔誠之心,恭恭敬敬地拍手。
3.二拜二拍手一拜:首先,九十度彎腰,深深行兩次鞠躬禮(此為二拜)。接著,雙手舉至胸前,打開至肩寬,右手微微往身體的方向拉近,做兩次「柏手」(此為二拍手)。最後,雙手合十,對神明表達祈願內容後,再次九十度彎腰一鞠躬(此為一拜)。行禮時,雙手放在膝蓋上,深深低頭鞠躬。雙手舉至胸前高度拍手。
拍手的次數,每間神社的規定不同。拜禮的規矩基本上雖是「二拜二拍手一拜」,不同的神社有時會有不同的規定。比方說,出雲大社(島根)或宇佐神宮(大分)、彌彥神社(新潟)都是二拜四拍手一拜。神社內多半會有寫著參拜禮儀作法的地方,請多加留意,遵循指示。
最新發展: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