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插旗攻城市》︰美國自由派的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插旗攻城市》︰美國自由派的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Photo Credit: 安樂影片,《美豬出城》劇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麥可.摩爾的《美豬出城》(台譯《插旗攻城市》)以輕鬆手法講述沉重議題,刺激觀眾思考各項社會政策是否有另一種可能。

剛看到紀錄片導演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新片《美豬出城》(Where to Invade Next)(編按:台譯《插旗攻城市》)宣傳海報時,完全不知道是關於甚麼,看英文戲名還以為是針對美國的軍事政策。不過既然麥可.摩爾久久未有新戲(對上一部已是2009年的事),就不管內容入場再算。

(注意︰下文含劇透,雖然我認為知道也無妨。)

電影一開始,麥可.摩爾就表示五角大樓給他一個特別任務(當然是他虛構的)︰「侵略」其他國家,偷走他們最好的想法帶回美國,這就是這套紀錄片的名字由來。

他總共「侵略」了9個國家(按電影中的次序)︰義大利、法國、芬蘭、斯洛維尼亞、德國、葡萄牙、挪威、突尼西亞及冰島。在每個國家他都只探討一兩個社會議題,將當地的文化、政策跟美國比較——自然是外國的月亮較圓,對比之下美國簡直是個落後得驚人的國家,難怪香港發行商會譯作《美豬出城》。

外國勞工、教育政策,值得港人思考

雖然電影主要是拍給美國人(或「美豬」)看,但其實也頗適合香港人(或「港豬」)思考。例如麥可.摩爾第一站到義大利,發現當地的工作文化、勞工福利遠超其想像,例如受訪者指他們一般每年有約一個月的有薪年假——還未計公眾假期,結婚還會有蜜月假,相比之下,美國的法定有薪年假是0天,麥可.摩爾說,在美國如果年假有兩星期已經是份好工作。

而在德國,麥可.摩爾去到著名文具品牌Faber-Castell的工廠,工人每周工時只有36小時,當他問工人有沒有第二份工作時,全部人都表示沒有——他們都不會(毋須)兼職。這對於全球工時最長的香港人而言,每周36工作小時實在難以置信——按瑞士銀行2015年的報告,香港平均全年工作時數高達2,606小時,即每星期近50小時。

vlcsnap-2016-11-23-21h22m51s183
《Where to Invade Next》預告截圖
電影中法國學生看到美國學生的午餐照片,覺得不可思議。

另一項相信會令香港人大開眼界的,也許是教育政策。芬蘭幾乎沒有功課,沒有統一標準的公開試,更沒有「名校」——法例禁止學校收取學費,芬蘭教育部部長表示當地所有學校皆平等,「最好的學校就是最近你家的學校」,所以小孩搬屋後不用大費周章找學校,只要到最近那一所就可以了。

而在斯洛維尼亞,大學教育學費全免,曾有政府因為意圖收取學費,在學生抗議長達9個月後終於讓步並倒台。麥可.摩爾更找到有美國學生因此到斯洛文尼亞就讀——連外國學生也是學費全免。香港的學債問題不及美國嚴重,但自資學位費用高昂,而免費讀大學的想法在香港恐怕亦難以流行(即使政府其實補貼了不少大學的學費)。

對照美國,導演樂觀

當然,觀眾不難發現麥可.摩爾有對外國隱惡揚善、「唱衰」美國之嫌,在義大利時他已經明言,「侵略」各國只為取得好想法,而非找出當地社會問題。那麼電影會否過於一面倒?這方面麥可.摩爾有點自覺,至少有時不會過份直接吹捧,從而增加說服力。

例如提到法國令人羨慕的學校午飯餐單、醫療保健時,比較一下美法兩國的稅率——美國稍低,但公共服務少得多;在介紹挪威那些環境比不少香港人居所還要好的開放式監獄時,又刻意提到那是模範監獄,再帶觀眾看看當地最高設防監獄——即使有圍牆,跟穿插的美國監獄虐囚影片相比仍是天堂——甚至問了2011年挪威大屠殺死者父親,是否支持將行兇的極右分子處死。

vlcsnap-2016-11-23-21h23m54s41
《Where to Invade Next》預告截圖
麥可.摩爾與朋友重返柏林圍牆。

電影的結論是美國很差、大家不如準備移民嗎?又不盡然,麥可.摩爾指出,有受訪者均有提到其想法、行動或多或少受美國影響,部份理念甚至源自美國。最後他去到柏林圍牆——原來當年圍牆倒下之時,他剛好在柏林旅行,有份鑿牆——提到他這種在冷戰長大的人,以往未曾想過圍牆會有一天消失,冷戰結束後他發現「一切皆有可能」。

縱使電影調子輕鬆,當中的美國片段絕大多數教人難過,不過末段麥可.摩爾展現了近乎天真的樂觀態度,看起來像是自由派眼中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當時川普尚未當選總統)。

刺激思考,惜欠更深刻批判

毫無疑問,電影的呈現手法脫離脈絡,每個國家均有其政治、經濟及文化歷史,任何措施皆需要配套,無法單純說「這項政策好」就直接在美國(或其他國家)套用。在觀看電影時,我總覺每項意念都值得思考,理應更深入探討——甚至每一部份都可以拍一套紀錄片(就像講述美國醫療保險制度荒謬的《健保真要命 Sicko》)。

不過麥可.摩爾顯然無意詳細解說歷史,而是提出各種對美國人而言無法想像的政策,去對照出現時美國社會的荒謬,讓觀眾至少知道另一種社會不但有可能,而且正在國家發生。

即使這種刺激思考的手法令電影相對容易吸收,我仍覺得它應該要有更深刻的批判。雖說美國人現時恐怕更需要這套電影的樂觀思想,可是若未能點出美國各項不堪政策背後的成因——也許要再看麥可.摩爾的其他作品——單純抱有「我們定能改善社會」的良好意願並不足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