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宗教是怎麼一回事?《聖經》如何走向普世大愛?

宗教是怎麼一回事?《聖經》如何走向普世大愛?
Photo Credit: Ahmed Jadallah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續首部曲之後,交代由多神教演變至一神教,再由以色列民族的狹窄信仰,演變至普世大愛的基督教信仰,背後不同的關鍵因素;最後分享原始宗教與人性的根源。

而薩滿師宗教也離不開權力和經濟利益。誠如羅伯所言:

「有些地方的薩滿師就像現代社會的醫生一樣,是逐次收費的。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薩滿師治療一個病人後會收受薯蘋,東部愛斯基摩人則收受雪橇和挽具,蘇門答臘明打威人(Mentawai)收受豆子和椰子,奧吉布瓦人收受煙草,內華達中部的瓦肖人(Washo)收受鹿皮,海達人收受奴隸。有些愛斯基摩薩滿師得到的報酬還更誇張:一個性伴侶。滿意的客戶會讓自己太太或女兒跟薩滿師上床。」

有學者認為,在遠古的原始宗教,除了部分薩滿師因為先天的胎印,在特別天氣之下誕生,或繼承薩滿師家族的事業之外,有些人能成為薩滿師以及穩住地位,亦可能出於高度的聯想天賦,創作多種說法解釋各種事情,甚至掩眼法蒙騙族人,這些天賦來源可能是他們擁有一定精神病特質。

羅伯把演化本能結合人類文化,塑造宗教信仰不斷演化下去,那些宗教內容總結為以下幾點主要特質:

  1. 稀奇古怪又違反直覺:因為過於平常的說法人人都懂,神秘奇怪才吸引人相信。
  2. 自稱能夠說明凶吉的原由:因為遠古祖先從社交演化本能之中,極渴望對同類行為以及一切,追求一套「解釋」,有利生存和安頓情緒。
  3. 給予人們控制這力量源頭的感覺:因為人們對世事無法掌握,無法解決會感到壓力與恐懼。
  4. 提出本質上難以驗證的信條:因為這樣才容易恆久傳播下去,愈模糊愈不細緻,也愈不容易被推翻。

最後,羅伯在著作最後部分寄望,往後人類宗教演化,亞伯拉罕三大一神宗教,能夠求同存異,找到兼容對方宗教信仰的共識,真正從宗教前人的救贖啟示之中,發揮道德想像力,令未來人類社會真正走向普世和平,而不在衝突苦難之中糾纏。

展開第三部曲從「科學本位」解讀宗教信仰之前,我們不妨回顧一些令人深思的語句。

  • 〈創世紀〉(Genesis):

「上帝用祂自己的形象造人。」

  • 康德(Immanuel Kant):

「對一切人底(的)行動而言,良知必須是被設想作為對上帝負責之主觀的原則。」

  • 亞當.斯密(Adam Smith):

「不管假設人有多自私,在人的本性中,明顯有一些原則讓人在意他人的福祉,而且讓他們幸福對他來說是必要的,儘管不會從中得到什麼,僅是獲得眼見他人幸福的樂趣。」

延伸閱讀:

【首部曲】

〈反同性戀基督教會「不敢面對」的宗教演化 知識分子應如何取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