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們向海拿東西,不該拿得理所當然」—來到台東鸞山部落,六位文創人要顛覆你的認知

「是我們向海拿東西,不該拿得理所當然」—來到台東鸞山部落,六位文創人要顛覆你的認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讓我們來認識六位文化創作工作者,透過烹飪、編織、木雕、保育,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紀錄台東

文:賴韋廷

鸞山部落的山頭,保存著原始林相與後代子孫守護土地的心意;都蘭糖廠裡,三位知名藝術家,用新型態藝術形式表現部落文化;寂靜的台11線多了新景點,一個寄情編織的女子在此開創第二人生;名為「項鍊」的美麗海岸邊,有個大廚,用道地好菜訴說生態與部落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精彩而令人難忘。

阿力曼,森林守護者

「以前日本人最討厭的台灣原住民就是發生過霧社事件的泰雅族,和我們布農族,因為我們很強悍,有出草的習慣,日據時代的台灣古地圖,常缺少布農族住的那些地方,因為我們從來沒投降過,台東很偏僻,山林裡樹又高大,日本人收服不了也就算了,哈哈!」阿力曼神采奕奕地談起自家部落歷史,近年台東鸞山部落有座全台唯一的「森林博物館」,在海拔500-600公尺的鸞山,近八甲規模的面積,聚居著一千多株野生古老白榕,阿力曼就是博物館主人。

阿力曼002_meitu_3

阿力曼說:「在我們布農族,像我這樣又矮又壯才是帥哥,在山裡面跑都不會被樹枝卡到。」Photo Credit : 鄧明昌

傾家蕩產只為保護一片原始林

約莫8-9年前,有財團想來此買地興建靈骨塔,當時阿力曼為了守護這座祖先聚居的山林,不惜傾家蕩產,抵押房屋、貸款,搶在建商之前把這片山買下來,成立基金會,訓練解說員、接待員,至今世界各地到此參訪人次高達18萬人。

不過,為了讓人參觀、體驗,卻不至於破壞生態,每日限定上山人次;森林裡沒有電力,也幾乎沒有任何水泥、玻璃等現代建物;不闢路,每回上山都得走不同路線,遊客得靠雙手雙腳,自行攀爬數層樓高、密集交錯猶如迷宮的白榕群,但樂趣也正在此,縱然手腳忙亂,但置身奇幻又靜謐的地景,旅人的心也能感到平靜與釋放。

「在我們布農族,像我這樣又矮又壯才是帥哥,在山裡面跑都不會被樹枝卡到。」正當遊客氣喘吁吁地爬樹,背著獵刀的阿力曼卻身手矯健地穿梭在樹群間,自在講歷史、說笑話,難以想像他至今已遭到法院兩度拍賣房地,都市人用錢財多寡來判斷未來,活得野心勃勃卻也卑微,相較之下,阿力曼這樣的山林子民有時活得更像個理直氣壯的貴族,他永遠記得牧師父親說過:「人活在世上,是借陽光、借時間,所以要做有意義的事。」

(阿力曼介紹「會走路的樹」,JYLIN2012拍攝)

葉海地,創作精靈

走進都蘭糖廠二倉,明亮多彩的捕夢網、白色鼠尾草、樹皮衣、琉璃珠項鍊等各種原住民風情的物件,充斥著挑高的空間,它們被隨意地放置在漂流木家具上,生氣勃勃卻不喧鬧擁擠,空氣裡還洋溢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琴音,配合屋頂灑下的溫暖光線,有幾秒鐘,你會誤以為自己來到某些北美大城市裡,專門展出印地安或印加文化的大型藝廊。

「你好,我是海地(Heidi),你也喜歡原住民文化嗎?」海地是二倉工作室的主人之一,她的穿著充滿原住民風情,南美的圖騰、印地安風情的靴子、帽緣流蘇,還有串珠式項鍊,配上圓圓的大眼,溫暖的微笑,整個人散發出一股說不出的靈性。

葉海地003_meitu_4

葉海地。Photo Credit : 鄧明昌

因愛定居台東

海地的身世與技藝都很「跨界」,繪畫、服裝、串珠等,都是她擅長的藝術形式,出生於香港,家族裡有些許歐洲血統;她兩歲習畫,十歲時全家移居加拿大,高中進入藝術學校主修繪畫與攝影,同時也開始設計衣服、收集版畫、古布、手工蕾絲,以及琉璃珠;大學就讀加拿大安大略藝術設計學院(Ontario College of Art & Design),主修繪畫,大三至歐洲留學,愛上旅行的滋味,畢業後長居紐約與加拿大從事創作,閒暇時走遍世界,研究各地原住民藝術,包括各種編織技法與圖騰。

她優游於天涯海角,遇見愛情才就此駐留,六年前她偶然來台,與阿美族青年相戀、走入婚姻,隨後定居在台東,「曾經擔心自己無法適應鄉間的生活,但『不適應』就是一種創作能量,比如家具若用漂流木做成,必須去海邊撿,甚至自己雕,你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換取資源,或像是用樹皮做衣服,老人家會向樹祈禱,說我現在要使用你的樹皮,請你保佑我平安,然後拿顆石頭放在樹邊,當成是交換。」海地說,阿美族面對大自然那種謙卑與包容,已經成了她創作時的重要元素。

1H7A5693_ok

葉海地的工作室。Photo Credit : 鄧明昌

龍惠媚,棉麻藝術家

寧靜的台11線公路上,遊覽車總會駐足在一間刷白牆壁的可愛小屋「棉麻屋」面前,無師自通的阿美族棉麻藝術家阿媚在此專賣以天然棉麻、色料與純手工勾織法製成的包包與衣飾,開店以來,以特殊的設計質感吸引許多貴客,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實踐大學謝大力與曲家瑞老師、設計師安郁茜與呂芳智,甚至周美青女士、蕭萬長夫婦都對其產品讚不絕口。

她原任職於醫院開刀房,長期處理手術線材,引發她創作的興致,又從阿美族傳統捕魚的背袋針法得到靈感,便以棉麻原色的線材,搭配自己研發的勾織技法,做出許多作品,廣受好評,後來也陸續參賽,甚至被推薦代表部落到國外參展。

龍惠媚001_meitu_5

龍惠媚的棉麻勾織作品。Photo Credit : 鄧明昌

以棉麻織出第二人生

幾年前,失婚的她在扶養兒女的經濟壓力下勇敢開店,隨後也結束醫院與顧店兩頭忙的日子,專心經營棉麻屋,不久後聲名遠播,在公益平台基金會的牽線與協助下,她買下店面,且與知名設計師合作,在台北東區「Jamei Chen‧Soft」的精緻店面裡,也能買到出自「棉麻屋」的手工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