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觀察或研究不應簡化精神科診斷標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DSM-5診斷系統並不完美,也有其限制。但若有人一方面暗示DSM-5診斷像法律;另一方面又暗示讀完這些條文即可自行診斷,這就不只是簡化了,而是進一步影響民眾對此診斷系統的印象與理解。
文:林子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
我是精神科醫師,平日參與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的精神科診斷教學與訓練。雖不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但也有與孩童、家長在診間互動的經驗與訓練。在文章的一開始必須先聲明,以下見解仍僅從我過去工作和受訓的經驗出發,可能有其觀點上的侷限。
幾天前,「巷仔口社會學」網站及其臉書專頁,發表了一篇題為〈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ADD/ADHD)的社會學觀察〉的文章,作者是我的母校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的陳逸淳。
這篇文章名為社會學觀察,好幾次針對「弔詭現象」指出疑問,更引用了法國學者傅柯的論述,凸顯了社會學不斷提問、具批判性、關注體制的特色。文中數次提及醫療與醫學,例如:「注意力問題被醫療化」、「醫療體系傾向於採用藥物來進行長期治療」、「藥物治療卻愈來愈被醫療機構與衛生部門視為治療的重要選項」、「診斷的目的是為了治療」、「當我們將社會化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透過建立起診斷標準轉化為醫療問題的時候,也許正如傅柯所言,正是一種精神醫學普遍化的展現。」
還有最顯眼的結論:「不專心的問題不應為醫療語言所壟斷」,以及「任由醫療語言片面壟斷對個體生命的解釋權」。
此外也有一些用字的選擇引人注意,例如:
- 各式各樣干擾上課的行為就「都成了醫療問題」
- 「濫用」注意力缺失症,「十成」的孩子都符合患病標準了(引他人之文字)
- 診斷與研究卻是「徹底」、「歸咎」於個體的
- 「所有」的診斷都將注意力缺失的問題認定為個人的問題,卻「從未」考慮人們的不專心是否與制度、規範等集體事實有關
- 如此「推理」的話,成人確診數量理應遠遠高於兒童。
- 截至目前為止,試圖辨認過動症兒童之特定神經化學失衡的努力結果,「一直都是」令人失望的。
儘管有以上這些描述與字眼,身為一名精神科醫師,我仍不至於也不應將此文看成是對精神醫學的敵視。否則,我的發言或情緒就可能讓人覺得,精神醫學或精神科醫師,就是不具反思性、不可被批判、也不可能改變的。不過,有一點仍是無法忽視,必須加以澄清的。那就是「巷仔口社會學」粉絲專頁與該文章數次簡化了精神醫學的診斷。
該文要談的似乎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但文章標題及內文混用「不專心」、「注意力缺失」來討論、推理、以及詮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研究、與用藥。此為第一種簡化,背後的風險是令讀者認為此症只有注意力的症狀,研究及診斷也僅只涵蓋於此。
接著,在「巷仔口社會學」粉絲專頁登出此文時,引文用了三個封閉式的問句加上一句警語:
此處為對於精神科診斷的第二種簡化,背後的風險是令讀者認為精神科醫師是以封閉式問句做診斷。必須聲明的是,精神醫學的診斷,從一開始的訓練就不是這樣教的,也不應該是這樣開場的。
最後,最重要也最令人擔心的風險是,內文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的描述,是嚴重的簡化。作者僅引述DSM-5診斷準則中的A條款,而且,連A條款都未引述完整。或許有人會說,作者應該是引述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吧,讀者如果要看全部的診斷,自行上網查詢即可啊。
然而,作者所省略之處,正是此診斷在臨床訓練中最關鍵也最需注意的部分。例如:
- A條款一開頭即說明這些症狀必須干擾功能或發展,才能算是符合;
- B條款則限制了症狀初次發生的年齡必須在12歲以前;
- C條款剛好呼應作者想強調的,必須考慮情境因素,若症狀只在某一種情境(例如學校)出現,不得診斷;
- D診斷更重要:要求有明顯的證據顯示症狀干擾或降低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的品質。請注意此處定義的是「干擾」與「降低」功能的品質,基準是個案本身的功能品質,而不是作者所簡化的「與他人有所差異」、或者傅柯在多年前指涉的「不符成人的標準」。
- E條款更要求確認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症狀,並不是其他精神病症所可以解釋的。
以上重點,是精神醫學訓練必教、必學之處。該文不僅省去不談,更在照抄前9項症狀之後,緊接著問讀者:「看完上述列表,有沒有覺得好幾項似曾相似,好像自己也常常如此?」此處的風險是讀者再次留下印象,精神科診斷是單從字面意義即可理解或操作。
- 公民人權協會也覺得DSM是將「行為疾病化」。
DSM-5診斷系統並不完美,也有其限制。但那些條文並非法律,也不是自我診斷用的核對表(checklist)。若有人一方面暗示DSM-5診斷像法律,具有強制性或可能會因診斷而被精神醫療霸權支配;另一方面又暗示讀完這些條文即可自行診斷,這就不只是簡化了,而是進一步影響民眾對此診斷系統的印象與理解。
綜合以上考量與觀察,我提出以上澄清並呼籲:「社會學觀察或研究不應簡化精神科診斷標準。」
社會學有其理想、關懷、與格局,企圖看見人們不易察覺之問題。不過,若在提問的過程中,簡化了精神診斷或精神醫療原有的複雜度與脈絡,這樣的做法不僅有風險,更令人難以分辨社會學與山達基或公民人權協會的立場/脈絡是否有別。
如果能見樹又見林,何嘗不好。但若將樹說成是花花草草,那還看得見真正的森林嗎?
本文獲作者授權,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
每一根頭髮,都有它的故事——用天然咖啡因和麥拉寧打造秀髮年輕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萊德一根頭髮看見黑科技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融合了天然咖啡因和麥拉寧兩大成分,不僅維持頭髮的整體健康度,其中的麥拉寧成分,更從頭髮根源開始帶給你改變與驚喜。
出門上班、約會之前,穿搭和化妝都要精心設計,頭髮的造型當然也要到位;遇到低潮,可能會想要換個髮型或髮色,來改變心情;緊張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抓繞頭髮來安撫自己;小時候喜歡的女生,走過身邊時飄散的髮香,即使很多年之後還能淡淡的記得。
你或許沒有注意到,頭髮其實跟我們每天的生活、心情緊密連結。頭髮的狀態可能反映出你生理或心理上的情況,甚至可以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頭髮能說的事情,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第一印象,從頭髮開始
髮色和髮型,是頭髮的兩大特徵。我們的自然髮色與許多刻板印象相關聯,譬如:許多人會認為,金髮者大多具有更高的異性吸引力,但是比較天真傻氣;紅髮者性情暴躁、固執,甚至有點神經兮兮;而深色髮者則聰明、勤奮。雖然這些都只是偏見和假設,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有可能會根據他人的髮色來形塑第一印象。

從科學上來說,頭髮的顏色是由一種名為黑色素的物質形成的,這種物質由一組稱為黑色素細胞的專門細胞群在發根的毛囊中產生。黑色素有不同的類型,某些類型依照比例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每個人的頭髮顏色。所以雖然髮色對個性的影響依然眾說紛紜,但髮色所代表的基因,是真的會影響人的體質。有科學家就針對紅髮人進行研究,由於基因的關係,他們真的比較不怕痛、不容易曬黑,也不容易被麻醉,很有趣吧!
至於髮型,這才真是個性表達的大舞台。以女生的髮型來說,整齊俐落的髮型,如短髮、齊劉海、或經典鮑伯頭,常常與專業和認真的形象相關。長髮、波浪的捲髮或柔和的層次,則帶有浪漫、唯美、親切溫柔的特質。經典的中分或簡單的盤髮,則可能反映出傳統或保守的個性。有些名人的髮型,更是直接和本人一樣經典。如奧黛麗赫本的赫本頭,俐落的短髮成為一種可愛、精靈、優雅的象徵;愛因斯坦那蓬亂的白髮,在公式與理論間穿梭,成為他天才形象的一部分;貓王,他的飛機頭也是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髮型之一,甚至影響了某些族群;還有日本暴走族的髮型,好像就能充分表達自己熱血、帥氣的浪子個性。
因此,頭髮不僅僅是裝飾,它們是一種語言,一個故事,一個表達自我的平台,反映出我們的情感,彰顯我們的風格,甚至有時候,一頭髮型就足以讓我們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頭髮變這樣,是提醒你該注意身體了
頭髮不僅顯示了我們的形象、個性,還能反映出內在健康。你容易緊張焦慮,但試著不表現出來嗎?其實你的頭髮早就洩漏秘密了。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可能會令你的頭髮提早投降,因為過度的壓力會打亂頭髮的生長週期,導致掉髮。此外,不規律的作息和缺乏足夠休息,同樣會對頭皮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當你發現枕頭上的頭髮比平常多時,這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是時候放慢腳步,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了。

如果頭髮又乾燥又分岔,則可能是因為營養不良。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是養成健康秀髮的重要元素。如果髮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那麼或許正是時候檢視一下你的每日菜單,確保你每天所攝取的營養素是足夠維持身體機能的喔!
至於頭皮總是油膩膩的,或者頭皮屑層出不窮,這可能和荷爾蒙失衡、不適合的護髮產品,或是錯誤的洗髮方式有關。健康的頭皮是健康髮絲的基石,因此確保使用適合自己髮質的護髮產品,並適時調整洗髮習慣至關重要。
想要擁有健康的髮絲,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1. 學會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生活中免不了壓力,但你可以透過一些小技巧來調適,像是運動、瑜伽、冥想或深呼吸等,都有助於緩解心理壓力。
2. 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營養攝取:如果可以,每天盡量睡滿八小時,並且均衡的攝取所有必要營養。想要避免掉髮,頭髮健康有光澤,可以多吃含有蛋白質、維生素C、鐵、B群、生物素和鋅的食物,例如瘦肉、牛奶、奇異果、深色蔬菜、內臟、貝類、大豆等。
3. 正確的洗髮,並且選擇適合的護髮產品:正確的洗髮是養髮的第一步,不要使用太熱的水來洗頭,一定要確保頭皮和頭髮上的洗髮精都被沖洗乾淨。選擇適合自己的護髮產品也非常重要,建議可以先依照頭髮受損的狀況,配合自己的使用習慣先做篩選。在選擇產品時,更要注意其中含有哪些成份,是否能夠真正幫助養髮,讓秀髮自然健康。
世界冠軍養髮液-兩項獨家天然萃取物,頭皮養護雙管齊下
「我仍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最初想改變自己生命的初衷,漸漸擴大到改變周遭其他人,乃至於改變社會。」 這是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對品牌的初心。抱持著這樣的信念,歐萊德推出了以最自然、純淨的方式,對地球和使用者都友善的一根頭髮看見黑科技產品——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
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中,含有歐萊德兩大獨家活性成分——天然咖啡因萃取和天然椰棗萃取。根據英國皮膚科醫學期刊等學術研究發表證實,當咖啡因濃度在5ppm和25ppm時,可幫助活絡頭皮,使髮根強韌健康。 而歐萊德團隊又以椰棗作為原料,與弘光科技大學一同進行研究,發現椰棗中蘊藏豐富的「麥拉寧」成分,具有顯著抗老化能力,養髮同時重現本色之美。這項研究成果,榮登全球權威Antioxidants抗氧化期刊,並且發表在英國皮膚科醫學期刊、獲得 INCI國際化妝品獨創新功效原料登錄,更在瑞士、英國、德國、日本⋯⋯獲得世界三大發明金牌獎以及設計獎。

歐萊德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不僅能打造健康良好的養髮環境,更能深入頭皮肌膚高效抵禦老化因子,對於強健髮根、重現本色之美極具優異效果,一次解決兩大頭髮根本問題,使用者的整體滿意度高達90%。
歐萊德秉持不變的綠色理念
歐萊德選擇全球最具公信力的美國官方USDA Biobased生物基天然永續認證,以現今最嚴苛的產品全成分實驗室檢驗標準,測試產品中可再生生物來源成分,可幫助地表上參與生物循環的碳被重複利用,並有助於降低碳排放,履行對消費者以及地球的綠色承諾。
歐萊德尊重生命、希望與大自然中所有生物與環境和諧共存,因此堅持不做動物實驗、不添加動物來源成分,以最嚴謹的純素標準,成就真正的綠色產品。歐萊德拒絕16類高風險物質,包括防腐劑、環境賀爾蒙、塑膠微粒和珠光劑、高風險抗屑劑等,不含千種毒物,帶給消費者真正的安心感。所有的努力、每一項堅持,都是歐萊德初衷的實踐。

頭髮不僅是我們外貌的一部分,從形象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頭髮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照顧頭髮的方式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歐萊德不染髮的黑科技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融合了天然咖啡因和麥拉寧兩大成分,不僅維持頭皮的整體健康度,其中的麥拉寧成分,更從頭髮根源開始帶給你改變與驚喜。
當然,歐萊德一貫的永續理念,也體現在每一瓶養髮液中。現在就試試看歐萊德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吧,讓你在享受頭髮保養的同時,也不造成地球負擔,體驗美麗與永續理念並行的綠色未來生活。
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https://shop.oright.com.tw/api/short/4LW7N
O'right電商官網:https://shop.origh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