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宮崎駿「龍貓森林計畫」,孩子們想集資把石虎的棲地買下來

師法宮崎駿「龍貓森林計畫」,孩子們想集資把石虎的棲地買下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我們吃的食物來源,只有福壽螺願意住在裡面,你還會覺得它是健康的嗎?什麼又是「里山生活」?它將如何為你打開一雙奇幻之眼,窺見夢中最純真的龍貓森林?

房子裡還有破舊的碗櫥,每回打開來就會遇見二房客黑眶蟾蜍。他說:「我們曾經把牠請出去,可是過一個禮拜牠又回來了。所以我們只好跟牠達成協議,上面的碗牠用,下面的碗我們用。」

圖片320

更令人振奮的是,有一天李璟泓清理院子時,看見一隻灰面鵟鷹抓了田鼠,但是頭卻一直往天空望去。於是他順著牠的眼光劃了一道虛線,意外發現驚人的景象,原來是500多隻灰面鵟鷹在上空盤旋,有的還會低空掠下。

李璟泓經過兩年才知,每年春秋兩季都會有2,000到4,000隻灰面鵟鷹從他田地上方飛過去,這對追鷹人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棒的事情?「以後我都不用去墾丁了!每年只要躺在我家田裡往上瞧,就可以看到我最喜歡的灰面鵟鷹!」

自然觀察:除了阿伯的腳丫,還有神秘精靈的身影

買下田地之後,李璟泓開始為生態觀察安裝自動相機,他說,大概拍到農夫的機率比較大,果不其然,相機裡滿滿幾乎都是阿伯的腳丫,他笑稱都可以幫田鱉伯的腳出一部紀錄片了。

但從拍回來的畫面就可得知,這樣一位不用藥的老農夫,是怎樣殷勤維持他的田地的。「其實阿伯的田非常漂亮,我覺得他是個藝術家、也是個科學家,令人非常崇拜他。」

圖片350
除了牛背鷺、小白鷺、竹雞、大冠鷲與夜鷺,自然觀察攝影機拍到最多的是這雙腳。

由於阿伯曾經看過石虎叼走他的雞,李璟泓也在田裡發現過石虎腳印,所以他滿心希望能拍到這隻神秘精靈的身影。2014年的某一天,這隻有著美麗斑紋的貓科動物,終於出現在攝影機面前,從此確定這塊田地不僅是田鱉安居樂業的所在,也是石虎的棲地。

李璟泓簡直像中樂透一樣興奮,於是他跟阿伯達成協議:「下次你的雞少一隻,我就賠你兩隻!」阿伯聽了很開心。

圖片410

事實上李璟泓與田鱉伯更棒的協議是,他們開始合力推廣「友善石虎農作」,也就是不只田鱉,也致力於保育石虎。他說:「一個地方如果友善環境,它可以保護的就不只是一個物種,而是讓很多生物都有機會住在一起。」

仔細想想,這種離動物這麼近的生活,不就是人類跟野生動物共處的最佳方式嗎?然而,並非所有的當地人都喜歡石虎。例如苗栗有很多路殺的路段,設置的警告標誌都被破壞了。

圖片330

「2016年到9月為止,已經有37隻石虎被路殺,把石虎被撞死的畫面一個個從地圖上標示出來之後,即可發現幾乎都發生在苗栗。台灣的石虎剩下不到500隻,等於每年都有將近1/100的石虎被撞死,不知大家做何感想?」

師法宮崎駿,保存農地與山林間最重要的生態熱點

李璟泓表示,想要保護石虎,人是最重要的。「像日本八重山諸島上有200多隻石虎,當地人把牠們視為很重要的物種,也用『西表山貓』四個字創造出許多的經濟價值,然後再將收益捐做石虎保育。」

他還說,田鱉、石虎的棲地環境,在台灣多半是私有地,其實這些山通常是賣不掉的,因為有些地方的持分者甚至可以高達一萬多人,因此只要確定那塊區域有石虎,且不用藥,說服了當地的土地管理人,也許就能將棲地保存下來。

於是他開始萌生一個計劃,想保存這些農地與山林間的生態熱點。他笑道:「其實我是從宮崎駿先生的『龍貓森林計畫』偷學的啦!」

原來,宮崎駿於1991年成立很夢幻的龍貓森林基金會,募集了六億日圓,大部分都是小朋友捐的錢,總共買了40座總面積約七公頃的龍貓森林,十分零碎地分布在各個狹山丘陵區,很多只有100多平方公尺,才半個小學操場大;最大的面積不過才5,168平方公尺(約0.5公頃),也比台北巨蛋小多了。

圖片450
西表山貓的文宣與龍貓森林的文宣。

「他就只是貼一塊牌子,說這是龍貓森林,然後就把地擱著什麼也不做了。我推想宮崎駿的想法是,如果無法把所有狹山丘陵保存起來,那麼只要把最重要的一塊買下來,就能擋住很多開發。這些森林也可以做低密度的環境教育,還可以讓野生動物棲息,甚至當作不同保護區之間的生態廊道。」

孩子們說:「老師,請幫我把龍貓森林買下來!」

受宮崎駿的啟發,李璟泓有次去小學演講時,也跟孩子們提及這個想法,沒想到當場就有三個小朋友掏出身上的零用錢說:「老師,我有50塊,請你幫我買龍貓森林。」這件事刺激了他,認為在台灣實施龍貓森林計畫是可行的,目前僅缺一個法人機構來執行。他說:「就像廟一樣,捐一根龍柱多少錢,然後把芳名錄刻在龍柱上,大家願意為石虎保育做功德,也是極有可能的事。」

圖片480
立一塊牌子之後什麼都不做的龍貓森林(左),也可以做低密度的環境教育(右)。

「我一定要去找到錢,把石虎的棲地買下來!」李璟泓通過孩子誘發了夢想,實現了里山生活;也是通過孩子的捐款刺激,讓他進一步想替野生動物留住安居的希望。

「當我們帶孩子到森林裡,可以與野生動物一起共存,可以自由觀察、自由活動的時候,這才是科學研究者最想達成的境地,你僅僅了解石虎、田鱉的生態是不夠的,最重要得靠你所得的這些知識,化為實踐,去改變這些動物的的未來。」

動物當代思潮團隊將持續側記「挺挺動物生活節」各場次講座內容,請繼續鎖定。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