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分析到自我追尋:在榮格眼裡,愛情跟婚姻的本質就是修行

從精神分析到自我追尋:在榮格眼裡,愛情跟婚姻的本質就是修行
榮格|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榮格同意佛洛伊德,被理性意識壓抑而導致遺忘的無意識內容,其本質確實是一種不見容於世的慾望。但恰好與佛洛伊德相反的,榮格認為被現代文明壓抑的慾望,其實並不是性慾,而是追求神聖性的解脫慾望。

從這裡說,情結有需要被鬆開,但這不代表說發現情結就必須立即矯正,因為也可能當事者長年來已經建立起獨特面對世界的心靈運作模式,而執意強行矯正,有時反而造成更大的二度傷害。

由於情結常保有個人經驗,所以通常對於情結的精神分析,往往止步於還原成幼年經驗或生命經驗中的重大心理創傷。但榮格認為,情結更深刻的指向,有時指向的是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因為在某些特殊心靈的情感迴路中,他一再刻意繞過的節點並非源於個人生命經驗的創傷,而是被現代社會閹割的古老價值嚮往。容格認為,超越個體意識的原型,是心靈走向更深刻的古老價值的契機。

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相當注重整全的人格發展,尤其是留意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被壓抑的心靈面向。這使得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與他對於社會結構的觀察,巧妙的結合起來。

人,是群居的生物,從幼年的家庭到成年的社會,自我認同的形成都仰賴自家庭或社會的眼光。因此,社會化的自我也是戴上人格面具的自我,而在這種形塑過程中被排擠割捨的自我可能性便轉為地下化的潛意識,所謂第二自我或陰影。

以下,簡易解說榮格精神分析理論中的「陰影」與「人格面具」概念。

陰影,是心靈尋求社會認同,在自我建構過程中割捨排除出去的心靈部分。因此,面對陰影,往往造成個體心靈極大的不安與焦慮。在這裡,陰影一詞可以採取較為中立的價值評判,就像一座舞台上聚光燈可能集中在某些地方,而被不被光造的地方便形成陰暗地帶。完整的心靈,是整座舞台,而非只是聚光燈聚焦的地方,因此心靈成長的功課之一,是理解陰影,達成和解,構成一個能相互流通的整體。

人格面具的概念,源於希臘祭典與戲劇,戴上面具的人認同並執行其所扮演角色的功能。用在心理學上,人格面具不盡是負面意涵,因為人格面具也是人執行社會功能的必要手段,任何職位的社會功能都需要一定社會期待的形象相搭配,事實上,對較健全的心靈而言,往往能依照不同情境需求成功扮演不同的人格面具角色。依此而言,人格面具是公眾性的,只是過度公式化的人格面具,不但有喪失個性的可能性,嚴重的情況是過度壓抑個性後果,使得自我在脫下人格面具後,發現自我感脆弱到一整個不行,例如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是一個成熟生命告別多年扮演的社會腳色(例如企業裡的重要組織者或守護幼兒成長的家長),而重新思考自己人生定位的開端。榮格認為,這種離開生存重擔的階段帶來正負兩面的可能性,有些人意識到卸下長久經營的社會腳色後,那種脫下人格面具不知該扮演什麼的極度焦慮,而對有些心靈而言,則是重新設定自我人生方向,甚至轉向追求深刻經驗的契機(例如轉向宗教或藝術)。

承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榮格的精神分析相當重視個體化歷程,事實上,榮格甚至認為每個人此生最重要功課就是完成個體化的修煉,那是每個個體獨特生命發出來的指令,唯有找到完成這個功課的途徑方法,人才能擁抱內在宇宙的真實。

這種關懷使得榮格以特殊的方式重新解讀十六世紀歐洲文化裡的煉金術,榮格認為,許多的古老煉金術其實重點不是巫術或化學,而是內在自我的精神追尋。只是當時的發展混用了物質性的修辭,比方說,在許多的文獻中的文字記載雖然談論的物質的金,但其實是用以寓意精神上的修煉成金。許多煉金術裡記載的鍛燒、溶解、凝結等冶煉過程,其實都可能對應不同精神修煉的階段。

榮格 Carl Jung Everything that irritates us about others can lead u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Photo Credit: BK @ Flickr CC By SA 2.0

榮格精神分析不僅適用於精神醫療,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他的精神分析哲理,更適用於一般大眾的自我追尋。因此,無怪乎今天榮格理論的許多運用並非在精神醫療的工作上,而是更廣泛的運用在占星術塔羅占卜曼茶羅。不過,上述的這類活動也會因為加入榮格理論元素,而改變了一般對於這類活動意義的認知方式。比方說,加入榮格理論精神的占星術與塔羅占卜,其意義會從原先占卜預測,轉向自我理解,勘測自我位置,提供調和自我意識與無意識整合的技術。

有趣的是,榮格認為,與自我陰影和解的方式,除了精神分析治療外,在日常人類生活中,還有一個相當常見並且重要的經驗,在扮演這種自我和解的療癒功能。

愛情,你沒聽錯,就是愛情。

關於愛情,榮格提出了著名的一組概念:阿尼瑪(anima)與阿尼姆斯(animus)。

阿尼瑪,在神話中的原意是靈魂、生命。而在榮格的精神分析使用中,則是男孩在成長過程中被壓抑的人格陰影。這些陰影的特質依據不同社會對男性成長的要求而有所不同,比方說在大部分的社會中男性形象所要求的陽剛、雄健等氣質,常導致男孩在社會化過程中必須割捨陰柔、纖細、善感等特質。如此,女性氣質成為男孩在社會化過程中被壓抑的陰影(弄得不好的話,也容易日後導致仇女的糟糕態度),這種與陰影再度和解的契機,往往發生在情感經驗上。

當遇到另一個具有自我陰影特質的愛戀對象時,男孩會發生難以克制的情感,這是因為男孩的深層靈魂在發出與整全生命重逢和解的訊號。當然,由於愛戀對象也是自我社會化歷程中被割捨的陰影,因此對於真正愛戀之人發生相反的排拒情感也不無可能。依照榮格的理論,這或許說明從古至今,真實的愛情為何常成為一種所謂「致命吸引」的焦慮來源;同樣的分析邏輯,用在女性身上,則是遇見生命中的阿尼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