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大林子倫教授:「氣候議題」是未來可以展現台灣能力的舞台

台大林子倫教授:「氣候議題」是未來可以展現台灣能力的舞台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巴黎協定」是繼1992年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全球第三份多邊氣候協定,透過林子倫老師專訪,可以知道未來台灣在進行援外工作上,如何利用環境議題作為切入點,擴大台灣國際能見度。

去年(2015)12月,將近195個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上,通過了「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而這也是有史以來,世界各國首次就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問題簽署協議。長期觀察氣候議題的台大政治系林子倫教授認為「這次協議之所以能夠順利簽定,並且有那麼多國家的加入,一方面因為氣候變遷是個迫切的議題,另一方面也是轉型的必要」。

在「巴黎氣候協議」簽署後,林子倫教授認為這段期間已經標示了一些轉變方向,首先是碳定價的時代來臨,為企業帶來減碳商機;其次是能源轉型,在「巴黎氣候協議」簽訂後,各國為了達到減碳的目標,勢必要減少傳統化石燃料的使用,改用可再生能源;第三,在「巴黎氣候協議」當中,除了主權國家之外,也將城市及次國家體系涵蓋其中,這有利於台灣未來在全球氣候議題的參與;第四,為了達到減碳目標,現行的化石燃料補貼政策應逐步退場;最後,在新的倡議當中,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納入,顯示氣候變遷已經成為發展議題。

針對最後一點,林子倫教授特別補充說到「過去,大家常常將氣候變遷簡化為『節能減碳』,甚至連政府也帶頭呼口號,這樣的說法不能說完全不對,但把氣候變遷這個議題窄化。」在新的「巴黎氣候協議」當中,已經將SDGs、性別、人權、原住民、世代公平及氣候正義等概念帶入,換句話說,氣候變遷已經不是單純的環境議題,而是更廣泛的發展議題。

正因為氣候變遷目前已經是一個發展議題,因此國際的援外工作上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轉變,林子倫教授特別提到「在這次在公約中提到在2025年以前,工業化國家要對開發中國家提供1千億美元的援助金額,用來對抗氣候變遷、調適及節能等,以日本、加拿大歐盟為例,這些國家在援助上也都朝此方向進行。」

在參與多次國際氣候變遷議題相關會議的經驗中,林子倫教授觀察到,以目前全球的趨勢來看,未來20年內氣候議題都會是國際上的一個重點,台灣若是要與世界對話,迎合世界潮流,針對氣候議題擬定戰略是必要的。

以國合會為例,林子倫教授認為國合會過去在農耕、醫療上有很好的成就,但若能用氣候變遷的議題加以包裝,在與其他國家進行案例分享時,比較容易有共同語言,甚至「如果台灣有一個很好的氣候議題戰略,就可以統整並盤點現有的計畫,並且讓計畫能夠符合國際趨勢而有新的分類,進而直接與國際對話。」

林子倫教授以近幾年參加聯合國氣候公約會議的經驗指出,現在主要援助國都將氣候變遷議題帶入援助的框架中,例如日本、加拿大、歐盟等,特別是這次在巴黎氣候協議中更提到2025年以前,工業化國家對開發中國家每年將提供1千億美元的援助金額,用來對抗氣候變遷、調適及節能等,若再加上周邊資金所帶動的需求,將形成一個很大的商機;因此林子倫教授表示,或許未來台灣在對外援助的計畫中,可以考慮擴大台灣的廠商參與,不但能夠增加商機,私部門的介入,對於計畫本身來說,也能夠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林子倫教授在訪談最後再次表示,「氣候議題是未來可以展現台灣能力的舞台,兼具人道及外交的雙重目的,雖然在過去氣候議題一直被視為軟議題,但目前其重要性已超過軍事、經濟等議題。」而且以中國目前在氣候議題上的表現為例,認為中國最近在氣候議題上的操作日益積極、成熟,除了受到國際輿論壓力的影響之外,最大的因素仍應回到中國本身能源過於依賴進口的問題,透過能源的轉型、化石燃料的減量,皆有助於增加中國的能源自主性,因此台灣未來或可掌握這個契機,用更具戰略高度的思考,讓台灣透過氣候議題站上國際舞台。

相關評論:氣候變遷立法不該只是為了避免遭國際制裁,更是為了我們的未來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