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影片】貨架上的無聲戰爭:為什麼店裡永遠賣那幾個牌子?

【影片】貨架上的無聲戰爭:為什麼店裡永遠賣那幾個牌子?
Photo Credit: Vox影片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知道為什麼有些你喜歡的商品,某一天突然就從貨架上消失了嗎?一場貨架上的無聲戰爭,其實正大大影響著你我的生活。

編按:

走進超商或賣場,你有感覺貨架上的品牌選擇似乎越來越少了嗎?這可能不是你的錯覺,而是貨架上正悄悄上演一場腥風血雨。Vox以美國商場為例,解釋平凡無奇的貨價陳列背後,正暗藏一場殺聲震天的行銷戰爭。

你可能不知道,每天在商店貨架上陳列的商品,其實都是先繳了一筆「上架費」,才能出現在消費者眼前。但這只是一項商品最基本的「門票」,後續還要面臨通路商抽成、配合促銷活動、店內廣告和DM等等,如果不幸銷售狀況不佳,甚至需要在賺到的錢入袋前,再多掏點錢才能讓你的商品繼續留在架上。

1
Photo Credit: Vox影片截圖

光以上架費而言,就有分不同等級。畢竟商品怎麼排,可不是店員看心情隨機擺放,而是有一套計算方式。放在什麼高度、什麼位置,價碼都不一樣。大品牌付得起更高的上架費,爭取更多、更好的位置(如下圖中的貨架頭尾),增加曝光率和銷售量;但對於小廠商來說,搶不到好的貨架位置,不免容易被消費者「視而不見」,最終落得黯然下架的命運。這樣的惡性循環,讓貨架上的品牌選擇越來越少。


2
Photo Credit: Vox影片截圖

這麼說來,少數品牌寡占市場,應該要怪通路商貪心囉?話也不是這麼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路商收取上架費並非沒有道理。以美國為例,1980年代後,由於生產技術進步,每年上市的商品種類大量增加,但平均來說,80%的新商品都會以失敗收場。在貨架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通路商開始收取上架費,把產品賣不出去的風險,轉移到製造商身上。

話說回來,如果製造商願意付一定金額的上架費,多少也就代表製造商對某項產品有信心。收了這筆「保證金」的通路商,也會更願意把好空間留下來。

3
Photo Credit: Vox影片截圖

事實上,現代的製造商和通路商也不僅是上下游的關係。通路業者的「自有品牌」也成為製造商新的競爭對手,同時擁有通路和產品的零售業者,就會進一步排擠其他品牌的貨架空間,也讓這場無聲戰爭更加慘烈。

5
Photo Credit: Vox影片截圖

在兩個路口就有一間便利商店的台灣,貨架上的戰爭恐怕只會越演越烈。對於消費者來說,雖然市場競爭理論上可以留下更好的產品,但無形中似乎也少了許多選擇。

實習編輯:吳宗懋
核稿編輯:李漢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