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失控的科研新聞:吃早餐所以成績好?

 失控的科研新聞:吃早餐所以成績好?
Photo Credit: Nick Ut / AP Photo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時代,我們每天都能看到鋪天蓋地的科學新聞,卻越來越難辨別它們的真偽。

中大教育學院公佈的「吃早餐成績較好」研究報告,引起了坊間不少批評與關注。這份研究到底有何缺失?Edward Ho在《立場新聞》寫了一篇個人認為最恰當的批評文章,我就不重複相關批評。今次我主要想針對科研新聞,提出一些建議與準則。

科學新聞為何變得誤導?

現今媒體喜愛報導科研新聞,但這些報導大多有誤導成份,甚至明顯錯誤。這大致可以歸咎於兩大原因。

一是報導這類新聞的媒體,大多沒有相關專業的科學記者。這些記者只能憑個人有限的科學知識撰寫科研新聞,但報導內容所需的科學知識卻可能遠超於他們理解的範圍。

二是媒體喜愛報導的科研新聞,不少是來自個別研究團體所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這些報告仍未經過同僚評核,需要進一步檢驗才能證實其可信性。不過我們的媒體在報導時,卻往往把這些報告描述成已經證實的科學成果。

媒體都是商業機構,講求成本效益與點擊率,要求它們必須聘請科學記者,或者不報導那些未經同僚評核的科學研究,實在困難重重。所以,我決定提出一些原則,供讀者與記者朋友參考。

三項準則

第一個準則︰可信的、公認的、科學家宣稱已證實的科學研究都必定經過同僚評核。今次侯傑泰教授負責的研究報告就從未刊登於期刊之中,也沒有經過任何同僚評核,卻先在媒體公佈結果。不論媒體的訪問,還是研究報告的簡報裡,也有不斷引導讀者相信這份研究的結論已正確無疑,做法並不妥當。

第二個準則︰任何真誠專業的科學研究者都不會妄下結斷。如果我們閱讀科學論文,必定會提到研究方法的限制、有什麼可能誤差。若結論涉及仍未有系統性文獻回顧的新研究,通常論文結尾也會有「此結論也許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字眼。這種專業與審慎的態度,正是科學社群值得社會尊重與信任的原因。

所以,第三個準則是︰媒體在報導科研新聞時,至少應該附上報導的來源,確保讀者能夠查證真偽。若追求更佳的新聞質素,則可以提到該研究方法的限制,與可能的誤差。至於讀者,也可以根據上述提到的元素,判斷一則科研新聞的可信程度。

去補習不如吃早餐?

然而,在今次報導裡,不論媒體、研究中心的簡報內容,或是侯教授的訪問說辭,都沒有遵循上述謙謹的態度,言說間更有嘩眾取寵之嫌。

研究中心網頁提供的研究報告簡報,標題為 「去補習不如吃早餐」,裡頭提到「吃早餐對學習表現的影響十分大,它為學童帶來的好處甚至遠超學生在學習模式、學習動力、自信心、家長教育水平或家庭收入方面所帶來的優勢」,並表明「(幾乎每天吃早餐的學生比起沒吃早餐習慣的學生)相等於多接受 1.5 年的教育」 。侯教授在接受媒體訪問中 ,更笑言「可能將圖書館換做食堂供應早餐有更大益處」。

雖然簡報與最新聲明裡,也提到是次研究已嘗試控制變因,並通過相關數據作合理推測,避免了輕易犯上「混淆相關與因果關係」的謬誤,但遠未能「證明」上述任一的公開宣稱。譬如,即使吃早餐確實能提升學生的成績,但其效用是否能高於學習模式、補習,或影響力大於家庭背景,研究簡報裡提供的數據是絕對無法證明這點。

從簡報的資料來看,一個嚴謹專業的研究團體,落下的結論應該是「雖然我們的團體已經盡量排除相關性的可能,但基於無法做出可行的對照實驗,關於吃早餐與成績好是否存著確切的因果關係,以及吃早餐的效用有多大,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調查才能證明」。

引來批評後

有趣的是,侯教授在最新訪問裡,立場忽然變軟,從原本較強的結論變回謙遜的「吃早餐有助成績」,並指這變弱了的結論與過往科研的結論相一致。箇中原因,不言而喻。

令人意外的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昨天卻在01博評為今次報告辯護。他提到「研究結果的重點在『吃早餐的學童成績較好』。那不就是傳統生活智慧嗎?有趣的是,這個表面上沒什麼好爭議的研究結果,在網上也惹來了不少批評。」

李立峯教授的說法有幾個令人惱怒的謬論。第一,一開始的研究結論並不如他所言那麼弱。第二,即使一個科學研究的結論與傳統智慧相一致,也不代表這個研究是符合科學研究的規範標準。

常識可用作支持研究嗎?

這便涉及第四個準則︰當一個自稱科學研究發表的結論,與我們傳統智慧、常識,或我們的觀念相符合,我們也應該小心查證當中的可信度。

因為常識只是常識,常識是可能錯誤的。科學研究時常推翻我們的常識。當一個研究稱得上科學時,並不是因為它與常識或傳統智慧相一致,而是這研究符合了科學社群的規範標準,否則這種用常識辯護的研究,只叫做「用科學包裝的偽科學」。

在這個高舉科學與「後真相」(post-truth)的年代,我們更要特別小心科研新聞。假如我們中了偽科學的圈套,就可能會形成牢固的偏見,即使事後有證據反駁這個偏見,也難以改變我們的立場,甚至反而加強原本的信念;這種情況,在心理學裡稱為「逆火效應」(The Backfire Effect)。

所以, 李立峯教授提到的「除非我們相信研究團隊完全胡說八道,在沒有做過相關分析前就說出以上的話,否則,數據分析應該已經把家長教育水平及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響計算在內,只是研究簡報沒有明言」;這不但無法成為合理的辯護理由,更應該成為我們小心防範的說辭與假想,因為偽科學的特色就是用科學包裝它想給予我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