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身障者日誌:捷運電梯只是你的「選項之一」,卻是我的「唯一選擇」

【專訪】身障者日誌:捷運電梯只是你的「選項之一」,卻是我的「唯一選擇」
Photo Credit:jiahung li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輪椅使用者來說,無障礙空間的普及,只是把城市空間「還給」身障者,而不是「額外施捨」。

11月下旬,「坪林街左邊」創辦人,同時也是身障者的胡庭碩,在FB貼出一篇文章,敘述他在濕冷的下雨天想搭公車回家,卻遭到車上乘客咒罵,說他下雨天還出門,要司機淋雨幫他放斜坡,簡直沒有良心。這篇〈幫公車司機撐傘吧!〉引起廣大迴響。

這突顯出就算在台北市這樣低地板公車比例高達70%的地方,許多人、許多設施對身障者仍然不夠友善,輪椅族也並不是有了低地板公車與捷運電梯,就能行動無礙。

關鍵評論網訪問了居住台北市的輪椅使用者陳秋慧,由她告訴我們,台灣推行無障礙設施幾十年了,但為什麼輪椅族的移動還是處處受阻?

每天都被迫參加一關又一關的「輪椅障礙賽」

即使只是從捷運站到公司的短短距離,對像陳秋慧這樣的電動輪椅族來說,都需要審慎評估。每天,她都得思考,接下來的這段路,是走在馬路上、人行道上、還是騎樓比較好。

陳秋慧分享,在台北市人行道還沒大規模拓寬前,她的移動總是處處受限,因為人行道時常停放著成排的機車,輪椅的寬度根本過不去,別無選擇的她,只能找有斜坡連接騎樓跟人行道的地方,走上騎樓。

上了騎樓後的下一關,是比臨店家間地板的高低差。

台北市雖然從2002年就開始推動「騎樓整平」計畫,希望藉由削平相鄰店面的地板高低落差,或是在中間鋪設斜坡,打造無障礙環境。但「騎樓整平」計畫需要店家配合,因此執行並不徹底。

有的店家即使鋪設了斜坡,也因為沒有落實法規,讓身障人士無法使用。根據內政部2016年7月頒布的《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一般斜坡的高度跟水平長度比應該是1:12,夾角大約是5度,而若高低差小於20公分,另有比較寬鬆的規定,但就算法規中最寬鬆的部分,斜坡夾角也不能超過27度。

但陳秋慧卻曾經遇過與地板夾角30度、甚至45度的「峭壁型斜坡」,電動輪椅只要開上去,就可能翻車或打滑,根本無法使用。當遇到高地落差的地面,或太陡的斜坡,陳秋慧通常只能往後退,回到剛剛上來的地方,改走馬路,與車爭道。

雖然台北市近年來大舉拓寬人行道,輪椅在交通要道的移動方便很多。但走在許多沒有參與計畫的道路或小巷子,對輪椅族來說還是危機四伏。

除了違停機車,還有許多「合法的障礙物」,包括施工不良的電線杆、垃圾桶、行道樹,都可能擋住去路,讓人行道寬度小於法定規範的最低限度0.9公尺,甚至影響低底盤公車斜坡的放置。

對輪椅族來說,在台北移動,就像超級瑪莉在闖關,考驗電動輪椅的操控技術,也考驗輪椅族對城市的信任。

別讓你的「愛心」過度氾濫,成為司機「偷懶」的共犯

台北市的低地板公車,比率已經超過70%,但公車仍然是陳秋慧覺得「最不友善」的交通工具。

低地板公車司機幫助輪椅族上車的正確步驟應該是:

  1. 傾斜車身
  2. 開後門
  3. 到後門把斜坡板架在人行道上
  4. 幫助輪椅族上斜坡板、上車
  5. 固定好輪椅
  6. 關後門
這些步驟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司機不切到人行道邊、只把斜坡板架在馬路上、懶得傾斜車身,或不願把斜坡「放好放滿」。

陳秋慧表示,如果不是專用公車道的那種分隔島公車站,而是路邊的公車停靠區,她總是需要提心吊膽。因為在路邊招手攔車時,很容易被其他等車的人群擋住,公車常常看不到她招手,就直接開走。或是汽車違停在公車停靠區,讓司機沒辦法貼近人行道,也就沒辦法好好放斜坡。

另外,也有很多司機是因為懶得切到人行道旁,就直接把斜坡放在馬路上,但斜坡原本的設計就是要放在人行道的。如果讓輪椅使用者從馬路上斜坡,除了可能因為坡度太陡倒致翻車,怎麼從人行道下到馬路也是一大困難。

此外,她也曾遇過不願意傾斜車身的司機,導致斜坡坡度太陡,讓她上車時一直有快要往後翻車的感覺,而且司機還一直推輪椅,想用巧勁把輪椅推上去,彌補坡度太陡的問題。

而如何安全的放好斜坡,則依低地板公車的斜坡設計有所不同。

台灣低地板公車斜坡,根據放置方式分為四種。分別是「拉出式斜坡板」、「獨立斜坡板」、「掀蓋式斜坡板」、「電動式斜坡板」。

其中拉出式斜坡板,在拉出之後需要瑣住卡榫,斜坡板才不會往下塌。陳秋慧就曾在上車前提醒司機要鎖好卡榫,司機卻騙她說鎖好了,最後當上百公斤的電動輪椅快要開上公車時,整個斜坡板連同電動輪椅往下塌,讓她飽受驚嚇。

最難堪的一次,是陳秋慧堅持請司機把車停好、把斜坡放好,但是司機不願意,最後司機甚至利用其他乘客的人際壓力,對她說:「全車都在等你!現在是上班時間,你不要這樣無理取鬧!」

而一起等車的其他乘客,大多時候不知道要斜坡的正確用法,不清楚車身可以傾斜、斜坡需要放在人行道,當司機偷懶沒有把這些步驟做好而讓輪椅很難推上去時,會有許多乘客以為這是硬體的限制,而衝上去幫忙推輪椅、拉輪椅。

陳秋慧表示,「最令人不舒服就是,你已經覺得很困窘了,還有一堆人不明就裡的在你旁邊亂拉亂扯。」這些乘客的舉動雖然出自善意,但卻也都成了司機偷懶的共犯。

除了「友善身障者」,也需要「友善司機」的低地板公車

如果沒有汽車違停公車格、人行道沒有不良設計,司機也願意好好放置斜坡,輪椅族其實可以輕易的坐上低底盤公車。

但不少公車司機可能礙於時間壓力,加上對身障者不了解,對於輪椅要上車,總是感到焦慮不安,視要上車的輪椅為宿敵,而且很多司機總是覺得「只要把人弄上車就好」,其他細節可以不用在意。

違停的小客車駕駛可能也覺得自己只是「暫停一下下」,人行道施工單位也可能覺得少個幾公尺沒關係。但因為斜坡太陡而翻車、掉下來,當場受傷、送醫的風險,都由輪椅族自行承擔。

陳秋慧說,「如果當下的情況的確很為難,沒辦法把斜坡放在最符合SOP的位置,其實我們都可以互相理解。但大多數時候是可以這麼做,司機卻不願意。」

更重要的是,司機應該保有「隨時都可能有身障者要搭車」的認知,而不是載到身障者就覺得今天特別衰。

曾經隻身到美國背包旅行的陳秋慧也分享她在美國的經驗,「在芝加哥等公車,幾乎不用害怕公車會錯過你,」因為美國公車停靠站幾乎沒有汽車違停,當其他乘客看到有輪椅使用者來,也都會先讓開,甚至會有不認識的陌生人,主動告知司機要放下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