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名字會這麼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語言和語言的接觸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加上語言是一定會變化的(所以,千萬不要相信什麼台語/客家話/粵語就是古漢語之類的都市傳說)。還好因為語言的變化會呈現出系統性的遷移,因此我們還是可以一定程度的科學重建。
最近朋友寄來了一篇文章,標題很聳動的說北京話裡有希伯來語,還說是學者考據的。說「胡同」是希伯來語Hoot,「丫頭」是希語Yaldah,「甭」是Bal;「捻兒」(北京話中為燈芯之意)為Niyr,發音一模一樣。
麻瓜先生目前還無法入手第一手資料,無法斷言這就是「民間語源」(穿鑿附會的語源)。但這類文章最近很多,還是來寫篇小小回應。(網路搜尋:北京話 希伯來語,便能找到石氏的部分說法,PTT也有相關文章)
語言和語言的接觸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加上語言是一定會變化的(所以,千萬不要相信什麼台語/客家話/粵語就是古漢語之類的都市傳說),還好因為語言的變化會呈現出系統性的遷移,因此我們還是可以一定程度的科學重建。
就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假使我們想知道唐朝的「月」這個字怎麼念,我們首先可以翻閱當時的韻書文獻,知道它跟哪些字同一類。
然後我們可以對照漢語的各個支系,比較北京話(或其他官話)、吳語、客語、閩語、粵語等,我們會發現有些語言裡面「月」後面沒有子音(像北京話),有些會有短促的喉頭音(如吳語),有些則有一個閉鎖的/t/音(舉凡閩語、客語、粵語等)。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假說,「月」這類的字當時有個/t/結尾。然後下一步是,我們要能夠解釋每個語言這個字為什麼音會變成現在這樣。
例如:日、韓、越當時借了許多漢語音,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月」是結尾是/tsu/。因為日語的音節結構不允許/t/在語末單獨結尾,所以必須加上一個母音吸收,而吸收時日語會用/i/或/u/。因此符合我們的假說。
但是韓語的「月」結尾是/l/。於是我們要解釋:如果當時是/t/,為什麼現在會是/l/。於是可能可以用文獻找,或繼續找其他的對應,然後再用兩個音的發音部位來看,/l/和/t/在口腔的調音部份皆是「舌尖」,因此/t/變成/l/並不是太奇怪的事。接著再繼續於其他語言確認等等。
同樣的,「借詞」同樣會有相當規律的音韻對應。
例如日語吸收各個外語詞時,因為語言不容許單獨的子音,吸收時子音後面都會加上一個母音好發音。所以driver的d會先加上一個母音,變成do-ri-ver。然後英語的r雖然日語沒有,但有個發音方式微微不同,但發音部位近似的日語r可以用。但/v/日語就沒有了,於是用發音方式一樣、聲帶同樣震動,且發音部位最為接近的/b/。最後變成do-rai-baa。

而台灣各個語言吸收日語詞時,也同樣會有系統性的規律。例如台語中的日語借詞,重音就多落在倒數第二個音節,所以即使日語本來的重音位置各不相同,借入台語後,方向盤(handoru)、生魚片(sashimi)、芥茉(wasabi)都變成是倒數第二個音節「重音」(以台語的一聲發音)。
這些借詞的方法,承上所言,會具有系統的對應。其對應就像是印歐語系的拉丁借詞,所有tion結尾詞都漂亮地對應;也像中古漢字音的子音結尾一樣,無論日韓越或漢語支語言,都能從語言找到證據。
更有趣的是,人類的借用方式也大同小異,所以一種借用方式不會只存在於一種語言。例如我們剛剛討論的/t/在韓語變成/l/,我們一定會在其他語言找到舌尖音轉換對應的例子,也同樣會找到一堆像日語這樣加母音吸收的語言。
事實上,普通話/台灣華語也是一個不太允許子音單獨結尾的語言,所以吸收俄語這種子音群比較複雜的語言,就得加上一堆母音。俄羅斯文豪「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杜斯妥也夫斯基」在俄語裡面只有10個音節,但在中文可要用17個音節才能講完。

回到正題。若該文中的北京話詞語真的源自希伯來語,那麼就會有音韻上的對應。我們先都假設文中的發音和推論為真,首先會有的疑問是,hoot用「胡同」來吸收非常特別,基本上語言極少以ong來吸收子音結尾,通常是加上一個母音(而且通常會是物理上響度較低、較不起眼的母音)。
再者,yal-用「丫頭」的「丫」吸收,bal用「甭」,同樣是/al/結尾,現在北京話裡一個是母音/a/,一個是帶鼻音/ng/的/e/母音,系統十分不一致。即便只看文中少少的例子,還是可以判斷這很有可能是穿鑿附會的「民間語源」。
最後,回到剛開始說的,語言是會改變的。古希伯來語和現在的不會一樣,就算我們矇眼把它當一樣,那個時候北京附近講的話也萬分確定不是現在的北京話(這一點,就證據確鑿反駁不了了)。正因如此,「現在的北京話」長得跟希伯來文一樣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
有趣的是許多不嚴謹的「語源發現」,到處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正向一點看,看來人類對語言的好奇心,果然還是永無止盡的啊!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