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比利時啤酒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二十四節氣、比利時啤酒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黃河流域,以當地天象、氣溫、降水和物產的時序變化為準,逐步被中國各地採用,也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中央社)
中國大陸媒體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1月30日正式決議,將中國傳統代表一整年時令運行的「二十四節氣」,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人民日報報導,正在衣索匹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正式通過這項決議。

報導指出,由中國大陸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案提到: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古代中國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內含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國大陸在申報中提到,「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黃河流域,以當地天象、氣溫、降水和物產的時序變化為準,逐步被中國各地採用,被認為是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且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在中國大陸,「二十四節氣」於2006年被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大紀元報導,為便於記憶,古人把二十四節氣編成一首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日雨節日期定,主多不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完全以春夏秋冬來劃分,明顯地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長短。由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它所反映出來的氣候和農業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它對農民從事耕作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在歷經了幾千年以後,仍然深受農民重視。


(中央社)令萬,享譽國際、變化多樣的比利時啤酒文化,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表示,製作與品嚐啤酒是比利時的重要遺產,不光在節慶時,平常生活也可見啤酒的蹤跡,比利時境內有近1500種不同發酵方式釀造的啤酒,80年代以來精釀啤酒成為主流。

教科文組織指出,更重要的是,比利時不少社區將啤酒生產利潤用於慈善事業。比利時近來也積極研發可回收包裝,鼓勵新技術,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用水量,也積極推動酗酒防治,因此決定將啤酒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獲得聯合國肯定,比利時社會十分開心,法蘭德斯新聞(Flanders News)引述比利時各自治區文化部聯合聲明指出,聯合國的認同是對比利時努力維護文化遺產的獎勵,比利時一直致力於確保豐富的啤酒文化活力。

儘管啤酒文化被列入世界遺產,但比利時政府仍積極推動酗酒防治。日前比利時酒精與藥物問題防治協會(VAD)也公布最新指南,提醒民眾每週飲酒總量不宜超過10杯。這項標準較過去的男性每天3杯、女性2杯上限嚴格許多。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