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舉例說明台灣流行音樂常見的誤解:「爵士曲風」不等於「爵士樂」

舉例說明台灣流行音樂常見的誤解:「爵士曲風」不等於「爵士樂」
Photo Credit: Tim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爵士曲風」不一定是指真的爵士樂、「搖滾曲風」並不是真的搖滾樂,前者可能是節奏與和絃「聽起來像」、後者可能是配器與編曲「聽起來像」。

在缺乏系統化教育的淵源之下,我們早期接受到的非古典音樂訓練,似乎都是這樣的:

台灣流行歌壇(或作場圈)認知的「Jazz」

之一:George Michael《Kissing A Fool》

之二:庾澄慶《老實情歌》

之三:Whitney Houston《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

之四:Carpenters《Close To You》

之五:Burt Bacharach《Rain Drop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之六:Frankie Valli《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之七:梁靜茹《如果冰箱會說話》

成因(根據自身經驗推測,如有錯請指正!):

一二三四五:歌手跟樂手認為有Swing就是「Jazz」,但其實它感覺比較6/8,R&B、Soul的其中一種節奏形態(《酒後的心聲》、《If I Ain’t Got You》跟《浪人情歌》其實都是一樣的節奏,它們…也是Jazz囉?)

六:Michelle Pfeiffer在電影《一曲相思情未了》中由鋼琴琴師Bridges兄弟伴奏這首,很有作場fu;然後也有一個版是比較Disco的,所以很適合炒氣氛⋯⋯

七:跟一二三四五成因類似,常用來表達輕鬆灑脫的意境,但因為是比較新的國語流行歌,應該不會有人直接說這是Jazz,頂多說是Jazz Beat。

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針對「長久以來的誤解」之追根究底而已

其實伍佰已經告訴我們,Urban Blues裡頭很多這樣的節奏,在台灣這被稱為叫「Slow Rock」,很奇特吧?這跟「Slow Soul」一樣都是台灣獨創的名詞,將另文討論之:

《浪人情歌》

其實江蕙也已經告訴我們,臺語歌非常受到日本演歌影響,而日本演歌當中也很多Blues、R&B的節奏:

《酒後的心聲》

其實Alicia Keys也已經告訴我們,她很喜歡江蕙樓上那首 XD(真相是:R&B的這類曲風在美國主流音樂中本來就很常見)

《If I Ain’t Got You》

不要告訴我你沒聽過這首日本演歌風影響的台語歌,KTV百年男女合唱經典:

林淑容《無言的結局》

這首的前奏與A段:

阿吉仔《命運的吉他》

幾乎剛開始接觸爵士樂律動,本地的樂手或老師們都會理解成這樣:

金門王.李炳輝《流浪到淡水》

那卡西裡的「Jazz」,臺語歌老前輩楊三郎老師的作品:

《港都夜雨》

楊三郎老師的另一首知名作品,有學者考據他也受到時興西方流行音樂風潮的日本音樂影響,嚴格說來這並不是Jazz曲風,而是Blues常用節奏,和絃也埋了一些Blues Chord在裡頭:

《秋風夜雨》+《望你早歸》

小結

1. 長久以來在台灣,我們常犯的問題是把「節奏形態」與「音樂形態」搞混,前者是鼓手最常使用-把一種節奏叫做什麼什麼;但是要論音樂形態,也就是音樂風格,還得考慮其他音樂要素如和聲、旋律、配器、編曲、盛行年代…等等。

2. 常見的「曲風」一詞使用法其實很難精確,因為那只是「聽起來像XXX」,而非是「XXX」…譬如「爵士曲風」不一定是指真的爵士樂、「搖滾曲風」並不是真的搖滾樂,前者可能是節奏與和絃「聽起來像」、後者可能是配器與編曲「聽起來像」。

3. 所以從前面的例子一路追根究底下來,就可以很清楚看出,為何在華文世界中講論音樂或學習音樂,會「誤差」這麼大?因為一來「來源」很多,二來「外來的」多,偏掉而開始演化的機會其實還蠻常見的。

4. 其實撇開國語歌、台語歌、西洋歌、東洋歌…等傳統分界,那些客觀的要素都是一樣的,只是在西洋歌裡頭,和絃的運用可能比較進階,所以就會感覺比較爵士;而在台語歌(以及早期的國語歌)裡頭,使用的旋律(音階)多為五聲音階,搭配上外來的節奏與配器,就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風味出來了!

5. 以上論述與音樂的好壞或喜好品味無關,純粹是針對台灣獨特的流行音樂發展所進行的探討,動人的老歌、懷舊的金曲、稍有距離感的爵士、最夯的名曲…其實都有脈絡,其實原來都是一家人呢~

6. 但是!就算很像,你還是跟你爸不一樣,妳表姐還是跟妳堂妹不一樣呀!呵呵。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棧

Photo Credit: Tim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Tim CC BY 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