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稻埕風雲:如果迪化街賣給日本?

大稻埕風雲:如果迪化街賣給日本?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一日本財團正密切注意迪化街存廢的發展,並表示如果迪化街未來要拆除拓寬,他們希望將一磚一瓦蒐購回日本,讓這條歷史古街在日本重現,以顯示日人在臺的生活遺跡。

文:陳仕哲(故事 · 臺北策展人)

隨著電影《大稻埕》、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熱播,大稻埕熱潮近年不斷加溫,吸引許多文青與國際觀光客體驗古味街區的文創風情。大稻埕最獨特的氛圍,在於復古味新絕配的歷史街區,但是如果迪化街這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被「都更」了,而且整排歷史街屋被搬到了日本,那麼大稻埕將會是什麼面貌?當我們在日本看到迪化街,又會是什麼心情?

這可不是天馬行空的胡說,而是差點成真的軼事,找出1988年(民國77年)報紙刊登的這條新聞,當年可真的差點迪化街要整個空運至日本呢。

迪化街興衰

大稻埕歷史街區華麗的建築立面,見盛了這裡商業繁榮的年代,其背後的二大引擎,就是「交通」與「產業」。19世紀臺灣開港及鐵路建設,造就了大稻埕水陸交通的利基,加上英商杜德(John Dodd)帶著福建安溪茶苗,開創了大稻埕茶業供應鏈,以茶為首的商業貿易,帶動漢藥、南北貨及布業的等傳統產業商機,造就了大稻埕厚實的商業基礎。

到了經濟起飛、都市工業化的1970年代前後,開發較晚的東區崛起,由於都市空間飽和加上產業、市場轉型,包含艋舺、大稻埕等臺北開發較早的西側老城區逐漸凋零。1977年起,迪化街部分居民與商家透過市議員提出「迪化街變更寬度案」的都市更新計畫,希望將這條寬7.8公尺的迪化街,拓寬為20公尺,希冀藉由車潮、人潮帶來商機,甚至獲得龐大的房地產利益。就這樣,迪化街歷史街區設下大限之日,預定在1988年9月6日徵收拆屋。

大稻埕老照片-01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

左:往來大稻埕碼頭的唐山帆船,是當年商業物流的重要交通工具。
右:清光緒1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任內啟用的火車站。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當時稱為大稻埕火車票房。

大稻埕-01
Photo Credit:有記名茶提供
1940年代,正值大稻埕的茶葉貿易的鼎盛時期,許多婦女都會投入揀選茶葉的工作,揀選後的茶葉交由製茶廠裝箱,再隨河運、陸運送至各處。

迪化街我們若不要,日本要!

在那個缺乏文化資產法規與觀念的年代,這項都更提案,引發社會對於都市發展與城市記憶的反思。隨著「大限之日」將屆,各大報都以大篇幅報導樂山基金會、臺大城鄉所等民間團體、學者專家,討論迪化街的未來及文明城市保留城市記憶的作法。樂山基金會更在大稻埕街區發起「我愛迪化街」巡禮,希望讓更多民眾認識迪化街珍貴的文化價值,吸引許多民眾參與活動,並為保留迪化街共同聯署。

當年的媒體報導中,有一則標題特別耐人尋味:「迪化街我們若不要,日本要!」據樂山基金會執行長丘如華表示,有一日本財團正密切注意迪化街存廢的發展,並表示如果迪化街未來要拆除拓寬,他們希望將一磚一瓦蒐購回日本,讓這條歷史古街在日本重現,以顯示日人在臺的生活遺跡。這消息一出,可挑起了民族情緒,也引起當時臺北市長吳伯雄的關注,並透過媒體發言表示:「迪化街永遠在臺北!」

於是1988年起,市府委託樂山基金會及臺大城鄉所執行街區現況調查與發展可行性研究,作為本區都市計畫擬定的參考依據。之後徵收拓寬雖然暫緩,但「拓寬好棒棒派」與「古蹟萬萬歲派」兩派民意五五波相持不下,老街的未來仍無定論,但日本想要的,終究不能給(賣)。

1988年8月1日聯合報(葉乃齊剪報提供)
Photo Credit:葉乃齊提供
部分商家和居民陳請市議員提出的迪化街更新計畫,引發了由居民、學界等單位共同推動「保護迪化街」運動。
剪報1-01
Photo Credit:葉乃齊提供
當年打算拆遷的迪化街,傳出日本某企業打算收購所有的磚瓦,有意在日本重建迪化街,這個消息傳出後,引此民間嘩然,時任台北市長的吳伯雄透過媒體表示,一定會保留迪化街。

全臺第一年貨街

1990年代,市民主義抬頭,本土文化日益受到重視,1994年上任的市長陳水扁上任後不久,即在1995年宣告迪化街的街面寬度維持不變,並提出「迪化街地區再發展計畫」。這是市府首度為迪化街歷史街區保存做出明確的計畫,但當時還沒有找到補償地主利益的方案,未能與反對聲浪在技術上達成共識。

夾在歸綏街與南京西路間的迪化街,北段有臺大城鄉所學生自發成立的「大稻埕工作室」,南段有市府成立派駐都市計劃師的「迪化街工作室」,一民間、一官方,分進合擊,在歷史街區保留的前提下,了解地方需求,以兩派共識「經濟發展」出發,尋求迪化街傳統產業的再發展。

迪化街的在地產業以漢藥及南北貨為大宗,在春節前夕原本就會「結市」,許多消費者都會到這裡採購料理年菜所需要的乾貨食材,店家擺放商品也都會延伸營業到「亭仔腳」(騎樓)甚至到馬路上,由於缺乏統一管理,動線混亂,消費環境不佳。在這兩個在地工作室的斡旋下,透過商家串聯、訂定管理規章,並由市府跨局處整合資源,以「年貨大街 ‧ 全臺第一」為口號,運用創新的行銷方式,在1996年創辦了「年貨大街」。首屆年貨大街成功吸引媒體與民眾的關注,帶入大量買氣,年貨大街從此一炮而紅,成為臺北原生的城市節慶,並引發其他商圈及地方政府的仿效,逐漸成為年節消費的文化符號。

2015年第20屆臺北年貨大街,創辦1996年年貨大街幕後團隊大稻埕工作室、迪化
Photo Credit:純粹創意整合行銷有限公司提供
2015年第20屆臺北年貨大街,創辦1996年年貨大街幕後團隊大稻埕工作室、迪化街工作室代表,持首屆年貨大街復刻版畫合影(左起:葉乃齊、呂大吉、曹玉明)

活動的成功,也讓地方對於保留歷史街區有更高的共識。而後推出的「容積轉移」方案,也讓期待道路拓寬的屋主得到實質補償,逐漸弭平「拓寬派」的反對聲浪,成為大稻埕歷史街區保留的關鍵制度,讓北臺灣最大的民間歷史建物聚落,得以保存至今。

那個曾經沒人要、日本要的迪化街,終於才在地方和官方的努力下,落身成如今的模樣,大稻埕的歷史記憶和老街區的風味,成為今日臺北珍貴的文化資產。

延伸閱讀

活動訊息

名稱:發現.故事臺北特展
時間:2016/10/25-12/11
地點:台北市立文獻館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