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先有農村,後有城市?Think ag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想論證的是:城市,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關鍵。為了解釋這個論點,我將先說明城市工作與農村工作之間,在今昔歷史的關係,然後試著推測這層關係在史前時代是什麼模樣,最後再試著解釋傳統的錯誤理論,何以會那麼深入人心。
文:珍・雅各(Jane Jacobs)
對於城市是怎樣從村莊演化出來的,有兩派不同的主張。老一派認為,城市是直接從村莊慢慢演化而成:這些村莊起初只是簡單的農業單位,但漸漸在規模和複雜度兩方面都有所擴大,最後成了城市。另一派則主張,城市是由不務農的戰士組織起來的,他們讓農人為他們工作,並以保護農人免受其他戰士侵害做為回報。但這兩派有一個共識:農業工作所產生的糧食,是建立城市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表面上看,這個順序(由農村至市鎮到城市)[1] 只是解釋最初城市是如何產生的,但其背後的假設,卻影響了我們對城市的理解,讓我們無法看清城市在歷史上、乃至在今日所扮演的角色。因為,假如城市果真不可能早於農業聚落出現,那麼農業發展和農村資源就成了關鍵,而城市則是次要的,因為它需要仰賴農村的成長。這樣一來,對人類生活來說,村莊(甚至市鎮)都會比城市更重要。此外,這個發展順序也意味著:城市跟較小型聚落最重要的不同,僅僅在於城市的規模較大、較複雜,或只是成為權力中心而已。
城市,向來被公認是文化發展的主要關鍵,換言之,是各種觀念和機構所組成的、既龐大又複雜的集合體(簡言之,就是「文明」)。對此我沒有異議,我想論證的是:城市,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關鍵。為了解釋這個論點,我將先說明城市工作與農村工作之間,在今昔歷史的關係,然後試著推測這層關係在史前時代是什麼模樣,最後再試著解釋傳統的錯誤理論,何以會那麼深入人心。
雞肉戰爭啟示錄:城市越發達的地方,農業越興旺
今天,城市對農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農業若沒有城市所生產的許多商品與服務,或是把這些產品與服務延伸到鄉村,農業產能將低得慘不忍睹。鄉村化最徹底的國家,農業生產力往往最差,反觀都市化最徹底的國家,卻可生產出最豐富的糧食。幾年前,美國和歐洲共同市場發生了一場所謂的雞肉戰爭,雙方都設法把自己生產過多的雞肉推入對方的市場 [2]。但這不代表美國和西歐的工業化經濟和都市經濟靠的是雞肉,雙方之所以會開戰,純粹是因為生產過剩。
城市的經濟成長,會帶動農業生產力的提升。日本的城市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開始經歷現代的工商業成長,而到了二次大戰爆發前,日本已成了一個高度都市化的國家。這段期間,日本農民雖然非常勤奮、非常節儉(堪稱這兩種美德的典範),也對耕地做了最大的利用,但仍無法完全餵飽自己和城市居民。日本人的主食是稻米,野生食物寥寥無幾(主要是大海裡的魚)。但日本無法種出足以餵飽全民的稻米產量,整整四分之一的消耗量必須仰賴進口。過去一般認為,這種糧食嚴重短缺的現象,是因為日本可耕地太少的緣故。
然而,到了戰後和一九五○年代期間,日本的稻米產量卻出現驚人成長,而這種成長不是光靠「改革」二字就能充分解釋的。相較於那些大刀闊斧改革農業、土地所有制及農村生活的國家,日本所推行的「改革」,幅度並不算大。
事實上,真正的原因也沒什麼特殊之處:日本農村有史以來第一次大量引進殺蟲劑、機器、電力、冷藏設備、動植物研究成果,外加大批在城市發展出來的商品與服務。
上述原因,讓日本農業迅速達到了一種原先被認為無法企及的生產力高峰。在一九六○年代,雖然日本的人口比戰前增加了二五%,稻米的總消耗量亦急遽增加,但日本的農田卻能供應全國的稻米需求量。更有意思的是,這期間的人均稻米消耗量略有降低,卻不是因為稻米短缺所致。就像美國的情形一樣(美國的澱粉消耗量經歷了長期而穩定的下降),日本的稻米消耗量會下降,是因為食物數量更多、種類更多樣化。
日本農民此時除了生產出更多稻米之外,還生產出更多的牛奶、乳製品、家禽、雞蛋、肉類和蔬果,以致日本人不只能夠吃得更多,還吃得更好。如今,當日本用工業產品賺來的錢支付進口食品時,所進口的不是稻米,而是肉類。要是日本城市必須等到農村產品有所剩餘才能成長的話,它們至今還會在痴痴地等。
日本所經歷的農業再造,美國和西歐都曾經發生過(美國的速度較日本緩慢,西歐又比美國緩慢),而農業再造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農業生產力有了城市生產力做為後盾。有鑑於此,我想不出有什麼內在理由,會使其他國家無法以比日本更快的速度達成農業再造。
要摧毀一個國家,當然要先掐死它的城市
有許多事例足以顯示,鄉村居民若是光靠自己,會甚至連糧食危機也應付不了。例如愛爾蘭,就是一個讓人頭皮發麻的例子。
當馬鈴薯在一八四○年代大歉收,給予愛爾蘭狠狠一擊之際,當地居民根本毫無資源可以與饑荒對抗。伍德漢-史密斯女士(Cecil Woodham-Smith)在《大饑荒》(The Great Hunger)一書中,詳述了愛爾蘭的英格蘭主子和他們的在地傀儡有多麼麻木不仁,而對策又是多麼愚昧,以致讓危機完全失控。
但她同時也指出,即便當局有某些救濟措施,愛爾蘭人一樣無福消受。首先,是受災最深的地方根本沒有可供救濟品卸貨的港口,就算卸得了貨,也沒有內陸運輸設施可供運送救濟品。再來是沒有磨坊可以把救災用的穀物磨成麵粉,也沒有機器或工具可以建造磨坊,甚至沒有烤爐可以烤麵包。想要教導愛爾蘭農民種植馬鈴薯以外的作物?一樣不切實際:沒有可以傳播資訊的管道,沒有方法可以配送其他作物的種子,也沒有方法供應對栽種新作物來說不可少的工具。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Chatbot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