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廚的四個成功祕訣:爭取比「薪水」更重要的事,他成為最年輕的五星級飯店行政主廚

大廚的四個成功祕訣:爭取比「薪水」更重要的事,他成為最年輕的五星級飯店行政主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他40歲不到就被高薪聘請為國內最年輕的五星級飯店行政主廚,想聽聽他的故事嗎 ?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成立以來,大家一起聊了不少職場的策略與心態話題,這些討論多半集中在辦公室的環境,也就是典型的白領上班族世界。其實讀友的背景形形色色,我有時也會想,在辦公室以外的職場環境裡,「局的分析」、「交換與平衡」、或是「把個人當成公司經營」這些概念是否也行得通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日前我特別約了一位認識10多年的朋友黃傳明吃飯。與其說吃飯其實是趁機來個「專訪」。因為他40歲不到就被高薪聘請,成為國內最年輕的五星級飯店行政主廚,爆強的!以前見面很少聊工作上的事,這次我火力全開,追著他問了一堆問題,像是他是如何走上餐飲之路?過程中遇到那些阻礙?如何克服?有無獨門的成功密技?還有給年輕朋友的建議等等,反正就是方念華會問的那些啦。

我問題很老梗,但他的回答卻讓我自己都聽的津津有味,有些段落甚至感動莫名,點頭如搗蒜。我將他的成功祕訣歸納成以下四點和大家分享。

4432405444_c9010105b2_z

Photo Credit:olle svensson CC BY 2.0

1. 怪師傅藏私之前,先問自己是否值得教

阿明(我們都這樣叫他)的正式學歷是喬治高職肄業,明媽不勉強他一定得讀大學,只要求他好好學個一技之長。當時阿明的姐姐在粵菜館上班,就把他引薦去廚房當學徒,從此展開了他的餐飲之路。在這條路上他沒有任何家學淵源與背景,況且20多年前台灣的粵菜圈子全是香港師傅把持,他們有獨樹一格的文化還有語言,才15歲的小阿明每天都得面對文化衝擊,雞同鴨講的笑話更是沒少過。

例如有次香港師傅要他去拿「燒雞」,他就乖乖地把烤好的燒雞提過來。結果香港師傅就開罵了:「要你拿燒雞,你拿吊燒雞幹嘛?」原來香港師傅說的是「筲箕」,那是網籃一類的用具,至於能吃的烤雞他們稱作「吊燒雞」,這…這誰會知道啊!後來想起曾經和阿明去唱歌,發現他不但會唱廣東歌,還講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練就出來的。對他來說,溝通問題的解決之道很簡單,去學對方的語言就是了。

我問阿明,你的師傅都是香港人,他們對台灣人多少會藏私吧!至少電視上都是這樣演的。結果令人意外的,阿明否認這個說法,他說他遇過的香港師傅都對他很好,幾乎都不藏私地傳授他真功夫。

那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印象呢?阿明告訴我,其實多數的師傅都希望學徒可以學得多學得快,這樣可以減輕他們的負擔,這些香港師傅更是如此,他們隻身來台沒有班底,要撐起廚房唯有靠這些台灣學徒,對他們藏私豈不是累死自己。只不過,師傅們眼中關注的,是這位學徒「值不值得我教!」對於認真有心的小朋友,師傅是一定會用心培養的;至於那些純粹來打份工賺點薪水的人,反正教了當下也未必認真學,學了也未必認真苦練,花時間教他們還不如自己做比較快。

所以想要讓師傅們傾囊相授,就要先證明自己「值得被培養」。半夜一個人留在陰暗濕冷的廚房刷鍋垢,清晨第一個到廚房整理食材,對阿明來說都是證明自己的必經過程。至於那些凡事要求「公平民主」,但行動上不但沒付出更多心力,卻要求額外的薪資福利的年輕學徒,是很讓人傷腦筋的。

2. 計畫性的轉職以累積完整的資歷

不聊我還不知道,原來粵菜廚房有一套超嚴謹細膩的分工系統。每個崗位都有各自需要的角色和技能,像是負責殺魚剝蟹的「水台」、主管刀工的「砧板」、大家熟知的「燒臘」、管蒸鍋的「上什(讀作雜)」、負責料理的「炒鍋」、還有協助炒鍋的「打荷」等。而且大一點的餐廳,光是砧板就可細分為頭砧、二砧、三砧、末砧(據說一路歷練就要3-5年);燒臘也細分為「明檔」和「工場」,以上還不包括「麵點」,也就是港式點心,那又是另個獨立的部門。

8750810657_72ac13ed05_z

玲瑯滿目的港式點心。Photo Credit:Danny Luong CC BY 2.0

面對繁重的廚房工作阿明也曾經懷疑過:難道賺錢真的就得那麼辛苦嗎?於是他一度離開了廚房跑去當銀行業務,試試看能不能賺到easy money。但沒幾個月他還是回到了廚房,當年媽媽「要有一技之長」的叮嚀在這時發揮了作用,自此他再也沒有懷疑過其他選項,決定專注地把廚師的工作做好。他知道想要一路當上主廚,唯一的道路就好好學習與歷練,把粵菜這個體系裡所有的工作都徹底掌握,這是比眼前的「薪水」更重要的事情。接下來的數十年,他開始了計劃性的學習與轉職過程。

其實他的策略也不複雜,就是每份工作都以取得特定的技能或資歷作為首要目標,而不考慮薪水福利(用短期薪資來交換長期資歷)。例如他得知某間餐廳可以學到最紮實的砧板刀工,他就想辦法進去工作,不介意薪水,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把技巧掌握住,學成下山後再往下一關邁進。這概念很多人都知道,但卻很少人能真正執行,因為多數人更在意短線的收入(已知的收益),而顧不得長線的發展(未知的機會)。當時和他同期入行的朋友都已經拿五六萬薪水,但他為了執行自己的生涯計劃只拿個低薪,這需要有很強的決心才能堅持下去,況且下一份工作的薪資說不定還更低。

但以今天來看,他是發展最快最好的一位,甚至超越了他的師傅,當中「計劃性的轉職並累積實力」是他自認與別人唯一的不同。雖然前段職涯薪資起伏不定,他也只能鴨子划水默默耕耘,但自從升上「二鍋」後薪水和職位就一路攀升,再也沒有跌過了。這種「前段累積動能、後段蓄力爆發」的故事根本就是料理界的「龜兔賽跑」,部落格裡不只提過一次這樣的策略,暢銷書「從A到A+」中也點名了這是眾多優秀公司的特質,只不過知易行難,真正要落實還是得靠強大的信念才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