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解孔子只會挖鼻屎,他也教你對抗這個混亂的世界與不合理的政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的主體意識,其實是這幾年才開始慢慢蘊釀,但還不是那麼地清楚,因為香港始終有著自我認同的問題。
香港,上個世紀的東方之珠,在97回歸之後的短短十多年內,由絢爛繁華歌舞昇平的五十年不變,轉為目前自我認同不明的荒謬頹圮。
1842年清朝鴉片戰爭大敗之後,香港成為英國的租借地,往後的日子裡,難民、商旅、志士、良民,許許多多不同國族、階級與想法的人們流離到了香港。因為目的不同,所以鮮少有人把香港當成自己紮根的地方,但也由於如此,來往人潮的靈活造就了香港成為亞太地區最具指標性的大都會。
也因為這樣的調性,利益成為香港人最重視的東西,上個世紀七、八零年代的腥羶小報週刊,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只要挖掘出賣別人的隱私來換取利益,他人的想法感受、道德上的合理性,在金錢掛帥的社會價值觀之下,這些都是次要的。無論是電影或是報刊都是用市場作為第一考量,當然內容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腥羶盡出。
97年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香港在中國五十年不變的哄騙之下,算是和平回歸,當時並沒有太多反動聲音,其實是因為香港人並沒有清楚的主體意識,他們總以為自己好像是英國的一部份,但是心底深處也明白那是一個假象,所以只有賺錢最實際,如果回歸中國還是一樣可以賺錢,那回歸與否對香港人來說並無太大的差別。
但熟稔近代史的人可能會反駁,上個世紀五、六零年代的香港並不是沒有文化或是主體意識的,因為如以新亞書院為據點的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余英時先生、牟宗三先生,這些一代大儒都在香港寫作講學,怎麼會說香港沒有文化主體性呢?原因在於,其一,這些大師的基調是反共產黨,想法上還是非常中國的,其二,他們的理念在某些部份更接近於在台灣的國民黨政權,但又未必能夠認同蔣家的統治方式。換句話說,他們跟香港的調性其實不近相同。

Photo Credit: Kevin Poh CC BY 2.0
香港的主體意識,其實是這幾年才開始慢慢蘊釀,但還不是那麼地清楚,因為香港始終有著自我認同的問題。跟台灣不一樣,台灣無論藍綠、學運不學運、服貿不服貿,對中國還是有點「那個」的,就算不是逢中必反,起碼總是有點防備。兩千三百萬人,都清楚的認知中國與台灣之間,無論用什麼語言框架來描述,都還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是故香港會不會是台灣之後的樣子?我只能說持這個論點而提出這個問句的人,其實不懂台灣。
近幾個月來,在台灣太陽花的感染之下,香港開始思考「香港究竟是什麼」的這個大問題,面對中國長期的控管,終於開始有了反動的聲音,但就我個人觀察,還是僅限於年輕人與學者。年輕人的反動其實是全球性的,從佔領華爾街開始,透過網路串連,發出對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反抗之聲,其次,學者們本身必然看得比一般大眾清楚,自然會投入這些活動裡。但值得擔憂的是,在上位擁有權力或既得利益者未必會認同如「佔領中環」這類型的活動。
更讓人為香港感到擔憂的,其實是香港內部缺乏真正的主體意識與自我認同,因為沒有這些重要的價值信念作為繫連,就很難有真正的力量。許多對中國不滿的香港人除了佔領中環、立法機構以外,就只能罵罵傳統文化裡的往聖先哲,只因為中國近年的國學熱。這樣的叫罵,更顯得某些擁有語話權的香港知識分子,其實也只是空有皮囊缺乏真正重要的價值信念,那是讓人深感悲哀的。
沒有內涵文化的人,就不會明白孔子行道天下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見到齊國大夫弒其君,孔子雖已告老,照樣要求魯哀公為了正義出兵;孔子面對執政者是毫無懼色地要求對方「身正不得身不正」;為了實現理想絕糧於陳蔡之地,孔子還是告訴他的學生,作為一個君子雖然窮途末路,但絕不能行茍且之事。不明白這些文化傳統給了我們一個典範人格,讓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如何去面對這個混亂的世界與不合理的政權,就會誤解了孔子只會挖鼻屎。
(推薦閱讀:孔子挖鼻屎—老祖宗「無話可說」,我們只好「自圓其說」)
更不用說孟子早在戰國時代,就說人民不但可以反抗不合理的政權,還說可以「弒君」。
真正聰明的人是善用文化的力量,去找出核心問題,感同身受的幫助那些需要鞤助的人們,挺身而出義所當為的去對抗不合理的暴政;而不是詆毀自己一知半解的往聖先哲來顯得自己高明。

Photo Credit: Herry Lawford CC BY 2.0
Tags:
向下扎根的永續教育,才能延續到未來: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未來選擇地》門票,提供新北市國小學童沈浸式體驗永續環境的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 未來選擇地」永續概念展之門票,邀請新北巿國小學校班級學童教育觀展的公益活動。藉由永續展的互動式體驗可激發學生更多思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響應永續教育議題,亦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理念。
聯合國在2015年9月宣布的全球發展框架——「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列出17個項目,涵蓋了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各個面向,期待全球國家可以一起努力,在15年內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在這17個項目中,與氣候/環境相關的內容就有5項,包括SDG 11永續城鄉、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保育海洋生態,以及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由此可見,環境的變化是如何牽動了全球的神經、關乎每一種生物的生存可能。在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我們距離永續目標的實現,依然迫切且遙遠,身為居住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該做些什麼?又該怎麼做?
今天的選擇,決定世界的走向
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基金會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捐贈,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及綠屋共同主辦籌劃展出的《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以倒敘法打造出一個假設的、 200年後的地球,帶著參觀者一起從2222年的未來,一步步倒回2022年的今天。在展覽中,參觀者將親身經歷未來生物多樣性消失、無自然的世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現況——極端氣候、冰川融解、雨林消失、海洋污染、塑膠微粒⋯⋯希望藉由展覽,與身處於地球暖化時代的人們,溝通永續議題的重要性;也讓大家更了解地球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拋出值得思考的議題,呼籲所有地球公民能夠一起展開行動。
每一個孩子,都是形塑未來的關鍵
作為提供全球專業電子零組件通路服務領導品牌的文曄集團,在實踐SDGs、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面向的縮寫),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與環境永續相關的課題,向來不遺餘力。而文曄教育基金會,更本著「多元學習,翻轉教育」以及「關懷弱勢,回饋社會」的理念,投入資源與心力,帶動偏鄉的教育的多元性。2019年開始的「遠鄉閃閃——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就立志要提供孩子們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學習角度。

「我們從2019年開始接觸偏鄉的孩子們,教他們攝影,和他們一起觀察生活周遭的細節。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各種驚喜,他們拍學校角落中的生態、拍同學、拍自己,也拍一片天空充滿神奇色彩的瞬間、拍一個池塘閃閃發光的樣子。孩子們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有這麼多美麗的東西。』我聽了好感動好感動。」文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秋寶與我們分享道。這個經驗,讓林執行長更加相信,孩子不僅僅是未來,更是需要我們保護、引導的未來。
在這次展覽發起之際,文曄集團希望藉由展覽中的互動式體驗,激發孩子們思考,讓永續教育向下紮根,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特別購入1000張特展門票贈予新北市各小學,邀請孩子們參與這次展出,期望透過企業影響力,為台灣教育探索新的可能。索票小學包含新北巿嘉寶國小/思賢國小/私立育才國民小學/民義國小/後埔國小/海山國中/汐止國小/修德國小/和美國小/大坪國小/瑞濱國小/平溪國小/鼻頭國小/麗山國小等。

對地球好一點,就能帶來改變世界的機會
「永續即日常」,是文曄集團對永續議題的中心思想,因此不管是公司營運的模式、內部的工作環境規劃,或者員工的永續精神教育,文曄集團從未停下滾動式修正、持續從內部向外擴散的腳步。包括在物流上導入先進電子系統,全面無紙化的庫存管理;將包裝減量、注重回收,從上到下貫徹環境責任。而辦公室的環境規劃,則強調低碳、減碳並期許零碳,例如改採節能的電器產品,以及中午休息時間關燈,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也能讓員工好好休息。
林執行長說:「永續、環保的概念並不是遙不可及的big words,而是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從睡醒開始,要用什麼牙膏、穿什麼衣服,早餐要喝茶還是喝咖啡?去上班要搭車、開車還是走路?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環境。所以我們不只企業的營運強調永續,更在潛移默化中,讓每一位員工對環保更有感。比方我們做食安的教育,幫助大家了解怎麼計算食物的碳足跡;之前辦的減肥比賽,總共有400多人報名參加,最後參與回測的也有將近300人,大家一起減掉了890公斤左右,腰圍總少了692寸。這個活動很受員工歡迎,好玩、有挑戰性,對地球和自己的身體都好。」林執行長熱切地分享著文曄集團對環境永續的努力,在在顯示出對這個議題的重視度,以及為地球付出的熱情。

「到了2050年,你會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大人?而200年後,你留給未來的孩子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呢?」這是《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所拋出的問題,也是文曄集團對孩子們、對未來,所感到的責任。這次捐贈票券給新北小學的行動,只是為實踐「將永續觀念向下紮根」的一個起點。文曄集團希望繼續探索新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提醒全球所有公民都必須攜手合作,降低破壞,與地球和諧共存。開始行動吧,從今天起,為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世界改變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