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與磁石貼:旅行手信的消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大眾旅遊日漸普遍,旅遊變得不再稀有,亦因為全球化的原故,我們能夠輕易購買到世界各地的產品,種種因素使人們逐漸摒棄傳統旅遊紀念品。
文/林嘉曦
我的母親是一位頻繁旅遊者,家中的冰箱門密密麻麻地貼著她遊歷各地的「戰利品」,那些磁石貼甚至在我家搬屋時亦一個不漏地緊隨到我們的新居。
不知從何時開始,雖然母親踏足的國家越來越多,但冰箱門卻沒有因此「淪陷」,反之,她近來索性不買什麼紀念品了,只是寄張明信片回來,就如我的同輩朋友們一樣。總之,我們都從旅遊紀念品的誘惑裡解放出來了。
旅遊紀念品文化
旅遊和消費向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晚明時期的士大夫視旅遊為「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藉此凸顯其身份地位,亦有說,不少中產階級的人士喜歡以炫耀性旅遊,如參加「豪華團」等,彰顯自己「高人一等」。
要把旅遊的價值非常外顯地炫耀,就不得不提旅遊紀念品的文化。旅遊紀念品是一件被嵌入文化符號的物件,並且與社會、經濟及全球化息息相關。旅行紀念品的價值在於能連繫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短暫旅遊的記憶,並能成為人們曾經「到此一遊」的展示和證明。
學者Beverly Gordon曾經在《The Souvenir: Messenger of the Extraordinary》一文中,把旅遊紀念品分成五種︰
- 圖像(如明信片)
- 自然的一部分(如貝殼)
- 象徵性商品(如巴黎鐵塔鎖匙扣)
- 以字樣為設計的商品(如印有New York字樣的T-shirt)
- 本地產品(如特色工藝品)。
傳統的大量產製紀念品,諸如我家冰箱上的「葡萄牙幸運公雞」、「袋鼠出沒注意」路牌、黏土版「巴特農神殿」等,都盛載了一定程度的地方代表性,並且把無形(intangible)的旅遊經歷化成有形(tangible)的物件。
傳統紀念品逐漸被摒棄
隨著大眾旅遊日漸普遍,旅遊變得不再稀有,亦因為全球化的原故,我們能夠輕易購買到世界各地的產品,種種因素使人們逐漸摒棄傳統旅遊紀念品。譬如,當你第一遍到日本旅遊時,少不免會買一兩件富士山或櫻花圖案的產品,但隨著你的遊日次數增加,便會轉而購買「更獨特」的東西。因著旅行的普及,人們能輕易的「重遊舊地」,亦毋須透過一件紀念品來刻意記住一次旅行。
時空壓縮使我們能隨時隨地接觸到外地的資訊,有些人會利用Google Earth進行「虛擬旅遊」,Facebook上甚至有涉谷的實時影像,我們對旅遊紀念品的異國風情(exotic)想像亦被大大削弱。
有見及此,不少旅行社開始推出「深度遊」,相對於傳統旅遊的走馬看花,「深度遊」強調對當地風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和真實的文化體驗。這種被營造出來的稀有性,也是階級「品味」的體現,法國著名社會學家Bourdieu認為一般人為了要獲得上流人士的特權,會對其品味進行「追逐」和模仿,而這些高經濟資本和高文化資本的上流人士為了擴大彼此的距離,會不斷創造新的品味。
換言之,旅遊紀念品亦在這場追逐中不斷被重新定義,時而以「地方限定」的形象視人,時而化身成「限量供應」商品。
說起來,我父母收集的「旅遊紀念品」還是有點令我出其不意,除了可樂罐,還有溫泉旅館的消毒紙巾、某些餐館的牙籤等等。說是「紀念品」,其實還是很取決於個人情感,這些特色手信的褪色,會不會都令你更珍惜那張親手拍的照片,或者是某張車票呢?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周雪君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