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BC的道歉啟事談起——ADHD研究結果被扭曲的過去與現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BBC的道歉儘管來得很遲,但他們至少有勇氣面對。而比道歉更重要其實是,那部紀錄片撤下前對多少人造成了影響。
文︰ 林子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
2010年,英國醫學期刊(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了一則新聞。
〈BBC 的專題報道扭曲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研究的結果〉(BBC programme gave distorted facts about ADHD study)[1]
如此直白的標題,指的是甚麼事件?其影響又是甚麼?
故事的開端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針對ADHD展開的一項研究,名為「ADHD孩童之多元模式治療研究」(Multimodal Treatment Study of Children With ADHD ),可簡稱為MTA研究。
此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其第一期研究(為期14個月)是ADHD研究中,少見由國家進行的大規模隨機對照研究。MTA系列的第一期研究結果,發表於西元1999年[2]。該階段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ADHD個案隨機分派到四種治療模式(嚴謹的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藥物加行為治療、社區照護),給予定期治療並追蹤14個月,進一步比較不同治療模式之間的差異。
必須注意,這第一期研究的14個月,是MTA系列研究中,唯一有將個案隨機分派、指定治療模式、並密切關注治療如何進行的一段時間。
第一期的研究結果
該團隊在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結論寫著:
對於ADHD症狀的療效,本研究中的謹慎藥物治療優於行為治療以及一般社區治療;而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的方案,並沒有比單獨接受藥物治療來得更好,但卻能改善一些非 ADHD的症狀以及功能。

這為期14個月的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不管有無合併行為治療)對ADHD症狀有明顯幫助(改善幅度較大)。而行為治療則是對親子關係與社交能力有額外的效果。基於病患權益及研究倫理,研究者不得持續限制受試者只用療效較差的治療方式。於是,此隨機對照研究就在第14個月終止了。
也就是說,第14個月起,無論原來分到哪一組,孩童與家長皆可自由選擇要接受哪一種協助:可以持續或停止原先的治療(包含藥物),也可以轉而嘗試其他治療。
14個月之後怎樣?
這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分水嶺。BBC節目與許多人後來犯的錯誤,都是因為忽略了這個轉折。
第14個月之後,研究團隊雖持續追蹤這些個案,但研究性質也轉為無法判斷因果關係的「觀察型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了——這意味著研究的侷限變多了,尤其是一些干擾因子。
比方說:有些人持續藥物治療,有些人則停止了。背後是甚麼原因?不得而知。
另外,治療的實際情形也無法像第一階段那樣,可以確實知道頻率與品質了。比方說藥物拿了有沒有規律服用?有沒有規律接受行為治療?都是無法確定的變因。
嚴格來說,MTA研究最具證據強度的階段已在第14個月結束。後續研究結果的證據等級降低了,也無法與第一階段比較。若未能掌握此脈絡,後續的判讀就會出錯。
BBC節目出錯的起點
2007年8月,MTA團隊發表了追蹤這些個案到第三年的「觀察」結果[3]。
長達14頁的原始論文,結論中寫著:
前14個月有接受藥物治療的個案,療效原本較其他組來得好。進入觀察階段,讓所有個案自由選擇治療模式後,追蹤到第36個月,先前的療效差異就不明顯了。
也就是說:
- 前14個月的研究中,限定個案固定治療模式,發現四組都有改善,而藥物組的改善幅度較大。
- 第14到36個月,個案想選擇哪一種模式都可以,四組的症狀相較於第0個月,仍然通通有改善。只不過,四種模式初期的差異,到了第36個月就消失了。

打個比方:前14個月就像是將學生分成四個班級上課,每一個人都只能在同一個班上課。
14個月結束時,每一班的平均狀況都改善了。其中又有某一班,改善的幅度比其他班明顯。
第14個月之後,每個成員可以自由選擇要去哪一個教室上課,有人留在原班,有人則跑去別班。而且沒有人去管,他們到底有沒有去上課。
到了第36個月,學校召開了一場同學會,請所有人回到一開始被分配到的班級。一比之下發現,四個班的平均狀況仍然都比入學時好,但四個班之間彼此已經沒有差異了。
原因是甚麼呢?原始論文中提醒,因為研究本身設計有侷限,所以要謹慎判讀這個結果。
BBC隨即推出ADHD紀錄片
儘管如此,英國廣播公司(BBC)仍在這篇論文發表後的幾個月(2007/11/12),發布新聞稿表示即將播出一部探討ADHD用藥的紀錄片:〈What Next for Craig〉[4]。
播出前,BBC新聞網分別以「ADHD用藥不是解答」[5]、「ADHD用藥的疑慮」[6]、以及「ADHD用藥沒有好處」[7]為題,在網站上簡介這部即將播出的紀錄片。文字內容直接寫出,最新研究顯示藥物治療沒有長期效果[7]。
兩年後的道歉與停播
2007年11月12日播出的紀錄片,現在已經無法在BBC網站上看到了。原因是兩年多後(2010年2月),該片被自家BBC Trust(內部監管機構)的編輯標準委員會(ESC, Editorial Standards Committee)要求改正與道歉,原因是該節目「嚴重違反編輯原則」[8]。
編輯委員會為此代表BBC致歉,並要求該片不得轉售給其他公司,也不得再次播出,並限BBC在5天內將網站上的不當資訊撤下[8]。
從首播到停播,總共經歷了兩年多的時間。期間有多少人收看過或受到影響,不得而知。事實上,在節目播出後隔天,就已經有觀眾反映該節目針對ADHD應如何治療的報導嚴重不實且失衡,而且可能造成對孩童的傷害[8]。
五天後,也有精神科醫師發表評論指出,這部紀錄片用30分鐘來呈現如此複雜的議題,是否沒有注意到「平衡報道」的原則呢?(A deficit of attention to impartiality?)是否以為觀眾的注意力不足呢?[9]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