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BBC的道歉啟事談起——ADHD研究結果被扭曲的過去與現在

從BBC的道歉啟事談起——ADHD研究結果被扭曲的過去與現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BBC的道歉儘管來得很遲,但他們至少有勇氣面對。而比道歉更重要其實是,那部紀錄片撤下前對多少人造成了影響。

文︰ 林子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

2010年,英國醫學期刊(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了一則新聞。

〈BBC 的專題報道扭曲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研究的結果〉(BBC programme gave distorted facts about ADHD study)[1]

如此直白的標題,指的是甚麼事件?其影響又是甚麼?

故事的開端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針對ADHD展開的一項研究,名為「ADHD孩童之多元模式治療研究」(Multimodal Treatment Study of Children With ADHD ),可簡稱為MTA研究。

此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其第一期研究(為期14個月)是ADHD研究中,少見由國家進行的大規模隨機對照研究。MTA系列的第一期研究結果,發表於西元1999年[2]。該階段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ADHD個案隨機分派到四種治療模式(嚴謹的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藥物加行為治療、社區照護),給予定期治療並追蹤14個月,進一步比較不同治療模式之間的差異。

必須注意,這第一期研究的14個月,是MTA系列研究中,唯一有將個案隨機分派、指定治療模式、並密切關注治療如何進行的一段時間。

第一期的研究結果

該團隊在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結論寫著:

對於ADHD症狀的療效,本研究中的謹慎藥物治療優於行為治療以及一般社區治療;而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的方案,並沒有比單獨接受藥物治療來得更好,但卻能改善一些非 ADHD的症狀以及功能。

14month
上述研究所附之圖表,出處見此

這為期14個月的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不管有無合併行為治療)對ADHD症狀有明顯幫助(改善幅度較大)。而行為治療則是對親子關係與社交能力有額外的效果。基於病患權益及研究倫理,研究者不得持續限制受試者只用療效較差的治療方式。於是,此隨機對照研究就在第14個月終止了。

也就是說,第14個月起,無論原來分到哪一組,孩童與家長皆可自由選擇要接受哪一種協助:可以持續或停止原先的治療(包含藥物),也可以轉而嘗試其他治療。

14個月之後怎樣?

這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分水嶺。BBC節目與許多人後來犯的錯誤,都是因為忽略了這個轉折。

第14個月之後,研究團隊雖持續追蹤這些個案,但研究性質也轉為無法判斷因果關係的「觀察型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了——這意味著研究的侷限變多了,尤其是一些干擾因子。

比方說:有些人持續藥物治療,有些人則停止了。背後是甚麼原因?不得而知。

另外,治療的實際情形也無法像第一階段那樣,可以確實知道頻率與品質了。比方說藥物拿了有沒有規律服用?有沒有規律接受行為治療?都是無法確定的變因。

嚴格來說,MTA研究最具證據強度的階段已在第14個月結束。後續研究結果的證據等級降低了,也無法與第一階段比較。若未能掌握此脈絡,後續的判讀就會出錯。

BBC節目出錯的起點

2007年8月,MTA團隊發表了追蹤這些個案到第三年的「觀察」結果[3]

長達14頁的原始論文,結論中寫著:

前14個月有接受藥物治療的個案,療效原本較其他組來得好。進入觀察階段,讓所有個案自由選擇治療模式後,追蹤到第36個月,先前的療效差異就不明顯了。

也就是說:

  1. 前14個月的研究中,限定個案固定治療模式,發現四組都有改善,而藥物組的改善幅度較大。
  2. 第14到36個月,個案想選擇哪一種模式都可以,四組的症狀相較於第0個月,仍然通通有改善。只不過,四種模式初期的差異,到了第36個月就消失了。
36_month
圖片來源︰3-year follow-up of the NIMH MTA study.

打個比方:前14個月就像是將學生分成四個班級上課,每一個人都只能在同一個班上課。

14個月結束時,每一班的平均狀況都改善了。其中又有某一班,改善的幅度比其他班明顯。

第14個月之後,每個成員可以自由選擇要去哪一個教室上課,有人留在原班,有人則跑去別班。而且沒有人去管,他們到底有沒有去上課。

到了第36個月,學校召開了一場同學會,請所有人回到一開始被分配到的班級。一比之下發現,四個班的平均狀況仍然都比入學時好,但四個班之間彼此已經沒有差異了。

原因是甚麼呢?原始論文中提醒,因為研究本身設計有侷限,所以要謹慎判讀這個結果。

BBC隨即推出ADHD紀錄片

儘管如此,英國廣播公司(BBC)仍在這篇論文發表後的幾個月(2007/11/12),發布新聞稿表示即將播出一部探討ADHD用藥的紀錄片:〈What Next for Craig〉[4]

播出前,BBC新聞網分別以「ADHD用藥不是解答」[5]、「ADHD用藥的疑慮」[6]、以及「ADHD用藥沒有好處」[7]為題,在網站上簡介這部即將播出的紀錄片。文字內容直接寫出,最新研究顯示藥物治療沒有長期效果[7]

兩年後的道歉與停播

2007年11月12日播出的紀錄片,現在已經無法在BBC網站上看到了。原因是兩年多後(2010年2月),該片被自家BBC Trust(內部監管機構)的編輯標準委員會(ESC, Editorial Standards Committee)要求改正與道歉,原因是該節目「嚴重違反編輯原則」[8]

編輯委員會為此代表BBC致歉,並要求該片不得轉售給其他公司,也不得再次播出,並限BBC在5天內將網站上的不當資訊撤下[8]

從首播到停播,總共經歷了兩年多的時間。期間有多少人收看過或受到影響,不得而知。事實上,在節目播出後隔天,就已經有觀眾反映該節目針對ADHD應如何治療的報導嚴重不實且失衡,而且可能造成對孩童的傷害[8]

五天後,也有精神科醫師發表評論指出,這部紀錄片用30分鐘來呈現如此複雜的議題,是否沒有注意到「平衡報道」的原則呢?(A deficit of attention to impartiality?)是否以為觀眾的注意力不足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