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與「環保」能否共存? 細數「速食時裝」四宗罪

「時尚」與「環保」能否共存?    細數「速食時裝」四宗罪
Photo Credit: Reuters/ Marcela Del Porco/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速食時裝」改變了消費模式,我們買更多,丟棄更多,更帶來環境及生態、血汗工廠、公共衛生等問題。

「速食時裝」雄霸服裝界多時,衍生了環保、惡劣工作環境及愈買愈多不惜物的消費態度等問題。然而,隨著環保的意識提升,千禧世代及注重環保的人士對時裝的要求開始改變,對衣著的要求已不再停留於價廉、容易配搭的層次,轉而追求「可持續」的環保時裝,產生了一些抗衡速食時裝的新興力量:

有機及再造時裝:時裝的製作材料、染色物料全天然,例如位於大澳的本地時裝小店EARTH.er,所售的「無毒衣物」由泰北村民以傳統的天然漂染技術製成,先用植物或蟲的分泌物把紗線染色,再以手織機編織成布,而布背包的肩帶則由廢棄汽車安全帶升級再造而成,貫徹「有機物料」及「循環再用」的環保理念;一些小店如zenfab、Vegan7等也堅持以有機材料製作衣服,如用有機棉製作的上衣、棄用動物相關材料製作的「素鞋」(vegetarian shoes/vegan shoes)或皮帶等。

9638438160_e300ef7879_k
Photo Credit: Selena N. B. H.CC by 2.0


二手時裝:「文青look」成為新興起的潮流,更多消費者選擇二手服飾,不但外觀懷舊,更能延長衣物的壽命,在香港較為出名的二手衣店有美芝、救世軍、GreenLadies、英華氏;其中GreenLadies以寄賣形式運作,與捐贈者三七分帳,增加了市民舊衣回收的誘因。

另外,共享經濟的興起,也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運用,網上流行二手換物,例如「JupYeah執嘢」由3個熱愛購物的女生成立,定期舉行公眾活動讓市民交換不用的衣物;為環保而創立的FreeSth,也鼓勵網民把用不着的東西送給別人,同時「有Give有Take」,達至資源分享、物盡其用。

RTSN5MU
圖為南美委內瑞拉的一個二手跳蚤市場。二手衣店的特色是大量衣物隨意堆積在一起,消費者要付出耐性、時間去「尋寶」才能找到心頭好,變相每一件衣物背後的價值都不只是金錢,還有淘衣者的搭配心思及眼力。

環保生產線/回收計劃:為了回應消費者對綠色生活的追求,大型的速食時裝品牌成立「環保時裝」的生產線,例如H&M在2013年起推出Conscious Collection環保回收計劃,鼓勵顧客將不要的衣物拿到店中回收,每捐一袋可獲9折購物優惠,而生產商就會把捐回來的布料重新運用,造出新衣,成為Conscious Collection系列的「環保時裝」。

ZARA亦成立Join Life生產線,所售衣物全由有機棉花、循環再造的羊毛製成,而網上出售的衣物、鞋子也用循環再造的盒子裝上送出。

UNQLO在2006年起與聯合國難民署(UNCHR)合作,推出商品回收計劃,接收顧客捐出的UNIQLO舊衣,只要是乾淨和不破損都一概接納,再轉送給全球難民,至今向各地難民營及其他弱勢社群送出超過1400萬件衣服。

RTSK0C8
棉是時裝最常見物料,隨著國際社會愈來愈關注可持續概念,一些國際組織如CottonConnect獲得時裝巨頭Primark的支持,在印度及中國等地支持棉農種植可持續發展棉花,改善弱勢農戶生活,包括聘用女性棉花農,提供增加產量又符合環保原則的農耕技術。

如果還未清楚「速食時裝」衍生出來的種種問題,有心不怕遲,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速食時裝?

傳統時裝每年只分兩個季度——春夏裝和秋冬裝,但速食時裝是指從設計、生產,到上架發售,各步驟均以超高速進行,一般不到半年。品牌約兩個星期便轉款一次,甚至有分店每天都入新貨,視乎反應馬上增加或運走衣物。

以大型連鎖品牌H&M為例,時裝的季度暴增至52季,設計師幾乎每日發表新設計,每星期推出新款,以維持新鮮感。西班牙品牌Zara,由設計到生產到上架只需7至30日,為緊貼最新潮流趨勢,香港分店每星期至少轉換新貨兩次。

上月,綠色和平趁國際無消費日發佈了《時尚產業及紡織廢棄物研究》,發現全球成衣的銷售額從2002年的7.76兆港元,增加到2015年的13.9兆港元,主要源自速食時裝的急劇擴張,而除了造成浪費及過度消費外,速食時裝更衍生不少問題——你手上一件不到100元的上衣,背後的代價可以是環境及生態、工人的權益,甚至是人類的健康。

RTX150PF
Photo Credit: REUTERS/Sergio Perez/達志影像
轉款的典範之一是Zara,根據《衛報》記者Lucy Siegle的報道,Zara的200名設計師每年大約拋出4萬款設計,當中有1.2萬款會生產,比另一品牌Topshop多出5000款。消費者如果想「考慮」多一陣,過多兩星期才買,分分鐘已找不到那個款式。

速食時裝衍生的四大罪狀

一、過度消費及浪費

  • 速食時裝使人以輕率的態度對待衣物,不再惜物、愛物,例如品牌經常轉換新款,吸引消費者頻密購買,加上價錢僅數十元,不需三思就衝動消費,容易購入多餘的衣服在衣櫃封存。綠色和平在6月公布港人消費衣物調查,發現港人平均擁有94件衣服,其中16%從未或甚少穿着,以每件100港元計算,這些衣服就值39億元。
  • 為了壓低成本,速食時裝的衣物質料較粗糙,不講究耐用,造成「穿幾次就扔棄」的浪費現象,衣服的價值亦被貶抑為「拋棄式」或「嘗鮮式」的物品。麥肯錫的調查發現,相較於15年前,全球每人每年多買60%衣服,但保存時間比15年前少了約一半,產生大量紡織廢料。
  • 速食時裝品牌的換貨頻率高,已無季節之分,造成消費者年中無間斷地棄衣、換衣的習慣;在供應者一方,貨品一旦不受歡迎就立即下架,亦造成大量餘貨棄置問題。根據綠色和平去年進行的調查,港人每年棄置11萬噸紡織物,相等於每分鐘丟棄1400件T裇,足以鋪滿25,000個香港大球場。
  • 時裝是最浪費食水的行業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指出,一件用棉做的T恤,其生產過程就要用上2700公升的水,分量足夠一個人喝900日,而全球紡織業每年的用水量更達378萬億公升。
bnd-2_1024
港人每日及每年扔棄的衣服量 Photo Credit : GREENPEACE

二、剝削工人的血汗工廠

薪金微薄、工時過長:在全球化的市場下,為了壓低貨品的造價,速食時裝品牌選擇在孟加拉、柬埔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設廠,當地欠缺完善的法律制度去保障工人,令廠商得以壓榨工人,甚至要求工人無上限加班,超過法定的時數。

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調查員分別在2015年及2016年,以工人身份進入速食時裝的內地工廠調查,在大陸山東省發現生產H&M服飾的櫻桃服裝有限公司工人每熨一件衣服只賺到0.2至0.3元人民幣平均每月工資1000至2000多元人民幣;至於生產UNIQLO服裝的互太紡織及聯太工廠則被揭發工人每月加班分別134小時及112小時遠超過大陸《勞動法》第41條訂明的最高36小時加班時數

高危的工作環境:為了節省成本,製造定價更低的貨品,工廠拒絕花費額外金錢引入保障工人的安全措施,使工人在欠缺保護衣物的情況下,曝露在高粉塵含量、高化學物濃度的工作環境中,容易受致癌物影響,也容易因室內機器散發的高溫而焗傷。

SACOM的調查員發現,分別在廣洲及東莞生產UNIQLO服裝的互太及聯太工廠中室內通風系統惡劣,空氣中佈滿「棉塵」,有機會引發嚴重的職業性哮喘、肺塵病等;若塵埃集中到至一定程度,而現場又有燃料時,更可能發生粉塵爆炸。

true_cost_still
Photo Credit: 《The True Cost》電影截圖
去年在康城影展播放的紀錄片《The True Cost》,探討了速食時裝為落後國家帶來的災害,發現在世界第二大時裝生產國孟加拉的工廠中,工人的日薪被榨壓至兩美元,且曝露在充滿化學品的製衣廠工作,全無保護衣物,不少工人更因此患上癌症。

「非人化」的管理方式:速食時裝的換款速度快,廠商不斷接急單,為了「趕貨」給零售商以提高競爭力,往往要求工人在短時間內完成批量生產,而且要嚴控品質,有些工廠更會以不人道方式管束工人,例如限制上廁所的次數、工人的活動範圍、禁止工人向調查員發表意見。

SACOM的調查發現,在位於安徽、生產H&M服裝的獅丹努服飾有限公司,每部生產線上都設有一個螢幕計時器,其中有生產商要求:在8天內完成60,000件成衣訂單,惟工人只能在7天內完成12%的數量。在生產UNIQLO成衣的互太紡織廠中,廠方設立58項條例監管工人,其中41項涉及高額罰款,若織物稍有瑕疵便有可能失去整天工資。

三、環境及生態污染

  • 水源污染:時裝及紡織業是僅次於石油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而速食時裝的款式及顏色眾多,令染色過程更加複雜,把原料製成衣服的過程包括連串的染色和加工工序,通常耗用多達8000種合成化學物,大量化學品排放到淡水系統,破壞周遭的生態環境。
  • 空氣污染:時裝產業的生產鏈漫長,由原材料生產、紡織廠製造、衣服製成後要裝進貨櫃,以火車或貨櫃船運送,最後經鐵路或貨車交到零售商手中, 過程中每年產生超過8億5千萬公噸二氧化碳,佔全球總排放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