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母嬰親善政策是母乳界的悲劇

錯誤的母嬰親善政策是母乳界的悲劇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母乳最好,哺餵母乳非常重要,但哺乳也只是媽媽們漫長育兒道路的其中一環。國家政策應該從產前到產後,提供母嬰全方面且個別化照護來規劃。一個身心健康的媽媽,才有辦法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作者:沈貞俐(俐兒診所院長、國際認證泌乳顧問)

日前台大婦產科施景中醫師,在臉書發了一則留言,提到一位高風險的產婦,到醫院找他評估生產風險,但最後卻仍決定不在設備完善的醫學中心生產,而是選擇了沒有實施母嬰親善的醫療院所。這篇文章公開後,在臉書上炸了鍋,大家心有戚戚焉,紛紛留言有關自己做母嬰同室的血淚史。

推動母乳哺育,本是促進全民健康的正確方向,但為何在醫院內實施母嬰親善、促進哺乳的良好措施,最後卻演變成這種人人喊打的局面?

我們先來看一些數據。

由數字決定的政策

國健署為了推行母乳哺育,從2008年(97年)開始,針對全國母乳哺育率進行調查。翻開歷年的新聞稿,如2009年(98年)出生一個月之純母乳哺育率較4年前提升兩成」、2010年(99年)「母嬰親善醫療院所 守護親子最初的愛與擁抱」,不難看出國家母乳哺育政策的脈絡:哪件事可以提升母乳哺育率,國健署就大力推動那件事情。提升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的涵蓋率,漸漸變成推行母乳哺育的主要政策。

實際上,台灣在2009年(98年),母乳哺育率就已經超過了全球平均值。但國健署仍繼續致力於提升母乳哺育率,預計達到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六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50%」的目標前進。

所以當102、103、104年母乳哺育率連續三年下滑時,國健署便大聲疾呼,「堅定信心,加強推動落實母嬰同室與及早肌膚接觸」。這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不對,不過我們再來看看,所謂的全球母乳哺育率。

超英趕美的母乳哺育率

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最新報告,全球五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已來到43%。但翻出資料細看,卻發現接受調查的國家,多為第三世界國家,歐美先進國家的資料均付之闕如。

那這些先進國家數據在哪裡呢?這些是我在網路上可以找到的公開資料。

請問這些數字背後反應了什麼?

有問題不在母嬰同室本身,而是推動政策的人,只著眼點在結果與成效,卻忘了推動母乳哺育的本質,是要促進母嬰身心健康。為了達成所訂的目標,卻沒有給實際進行哺育的母親選擇的權利。原本哺育母乳是能讓母嬰雙方獲得快速連結、並讓母親迅速建立母職最容易的方法,現在卻變成了打擊母親信心的頭號殺手。因哺乳挫折而一個整天以淚洗面的媽媽,對於寶寶身心健康,會是一件好事嗎?

失去初心的母嬰親善政策

2000年(89年)國健署聯合相關學者,依據「國際愛嬰醫院認證辦法」,制訂本土化的「母嬰親善醫療機構認證標準」。目標為開始全國評鑑後,根據每年的評鑑結果做修正。最終目標,是逐年達到國際愛嬰醫院(Baby Friendly Hospital Initiate)之全球標準

在這中間,歷經了許多磨合,大家努力將理想在現有體系中嘗試執行,一線人員努力的學習母乳新知,許多媽媽也開始感受到母嬰親善醫院的好處。

但2007年起,醫策會接手辦理母嬰親善評鑑,接著2008年,國健署開始全國母乳哺育率的調查,政策慢慢演變成哺育率及涵蓋率的上升大戰。除了鼓勵出生數前200名之醫療院所參與認證,為了鼓勵數字的上升,更開始將評鑑結果與醫療經費結合。然後花更多的精力,去維持所謂哺育率及涵蓋率,甚至將縣市母乳哺育率、參與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機構之出生數涵蓋率等,列為縣市考核指標。母嬰親善醫院的認證標準變得越來越鬆,有過就好,離達成國際愛嬰醫院的標準越來越遠,完全失去原本制訂的目的。

完美數字背後的真相

美國加州人口3,800萬,面積是台灣的11倍,曾經參加愛嬰醫院認證的院所僅七十多家,台灣目前全國母嬰親善院所共184家,涵蓋率高達八成。看似美麗數據的背後,卻是由對一線醫護人員的壓榨,及媽媽們的血淚史堆出來的。

產後肌膚接觸及母嬰同室,需有充足經驗的專業泌乳人員,用大量的時間在一旁進行觀察與評估,以確保母嬰安全及達到正確專業的哺乳評估。但當下的醫療環境,我們只會看到不斷離職又不斷補進來的新手護理師,在忙著發藥、換藥、執行各種護理工作、寫紀錄、維持產科病房基本醫療品質之虞,還要花時間做母嬰親善、觀察嬰兒、調整含乳、幫媽媽擠奶。

醫院因成本限制,幾乎不會雇用專職泌乳衛教師,大家身兼數職,什麼事都要會做。母嬰親善的補助,大部分用來填補健保原本對產科給付不合理的空缺。工作負荷量太大,一線人員還是得撐下去做,能渡一天算一天。大家只能憑著一股熱誠無償服務母乳媽媽,但熱誠總是會有燒完的一天。

母乳最好,但請你自己想辦法

隨便做都能過的母嬰親善評鑑,讓媽媽接受四不像的母乳教育及產後服務。產前只告訴媽媽母乳最好,生完三天出院後,抱歉,其他請你自己想辦法。拼命宣導要純母奶六個月跟持續哺餵到一歲以上,但僵化的政策,讓大量受過泌乳訓練的人員,無法在離乳前長達數個月的哺乳期中,提供媽媽們專業的母乳諮詢與照護。哺乳困難的媽媽們,只能自行在網路上搜尋眾說紛紜的資訊、打聽哪個美容師會做乳房按摩、或是在網路社群裡互相打氣取暖。

硬要做又品質差的母嬰親善,造成產後媽媽與家庭成員的極度反彈,也讓許多在母乳領域努力多年的一線人員,感到相當的挫折。只論量卻不論質的政策,不會讓哺乳更好,反而形成更大的反對聲浪,造成大家都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