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敘事與未來電影的美學縫隙:《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影像語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應作為無痕推進敘事的種種技巧,如今卻意外地成為了阻力,形成未來影像與古典技巧之間的諸多矛盾。作為未來電影的先驅,李安此番新作或許不盡完美,平面影像與逼真的立體影像終究不同,美學策略亦有差異。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在巴黎大咖啡館地下室的印度沙龍,第一次公開付費放映他們的短片集錦,是為電影公開商業化映演的起點。當時電影播放的速度為每秒16格,是默片時代最普遍的放映模式,儘管早期攝影機以手搖方式控制每秒拍攝格數,有些導演也嘗試以不同的速度拍攝影片,但每秒16格仍為標準速度,直到1927年有聲電影的到來,影像與聲音同步的要求成為電影製作的首要考量,攝影機才改以自動馬達控制拍攝格數,並以每秒24格的速度作為標準模式。自1930年代後,此一模式一路延續至今,幾乎不曾改變過。
李安導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每秒120格的速度拍攝,4K超高畫質解析度與3D立體視效呈現,帶給我們一次全新的「未來電影」體驗。這未來電影的趨勢,勢必成真,一如當初有聲電影問市對默片所造成的衝擊。前者,是強化影像的真實性(據NASA科學家表示,肉眼所見接近每秒900格);後者,則是彌補真實聲音的欠缺,兩者都是隨著科技的演進,逐步將電影推向人們對真實世界的感受,無論是影像(肉眼所見),或是聲音(親耳所聞)。
暫且不論如何達成的技術問題,單純只想談談這部「未來電影」運用古典好萊塢電影風格時所產生的種種矛盾現象,這意味著電影影像美學上的問題與困境。

從1904年起,美國電影逐漸形成以敘事影片為主,鏡頭從一場一鏡的單一鏡頭,演變成更複雜的系列鏡頭。當敘事內容漸趨繁雜時,電影工作者不得不發展出一套有效的形式系統,確保觀眾能夠理解電影中所發生的故事。這套系統透過剪接、攝影、動作與燈光技術的彼此結合,形成現今我們所孰悉的各種電影基礎語言,正是所謂的「古典好萊塢電影風格」。
這套電影製作標準在1917年大抵成形,許多原則雖非好萊塢原創,仍是以此名稱定調,或許與一戰後美國電影開始獨霸世界影壇有關。到了1920年代左右,所有連戲系統(保持時間、空間、動作與視線的一致,以及各種平行、交叉剪接等技巧)已成為好萊塢導演的標準風格,此一拍攝原則沿用至今,意外地鮮少改變。
這套歷時久遠的影像系統,除了增進觀眾對影片敘事的理解外,相當程度上是要讓觀眾更加融入電影劇情之中,而忘了觀看行為的本身。是以,連戲剪接的目的便在於緩和影像銜接上的不自然感,並保持敘事上的流暢性。依此脈絡而下,當我們在觀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遵循「古典好萊塢電影風格」的「未來電影」時,所有過往電影用以緩和影像銜接或幫助觀眾融入劇情的技巧,竟成為一種觀影疏離的反向效果。這或許是李安始料未及的、或者也可能是有意為之吧?
關於這項古典敘事與未來電影之間的美學縫隙,約莫可分為影像、剪接與聲音等三個層面。每秒120格、4K超高畫質與3D立體呈現所強調的是影像的擬(肉眼)真,正因為片中演員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逼真效果,我們彷彿自暗黑中被解放出來,猶如親臨現場,長久以來的螢幕界線也逐漸模糊消失。

影片開場,攝影機隨著車上返鄉士兵的對談來回游移,這是一個典型的長拍深焦鏡頭(畫面中的前/後景人物皆清晰可辨),本以為這會是全片一貫的影像風格(與人眼所見相似),殊不知,全片充斥著淺焦、變焦或焦點置中而前後模糊的各式鏡頭。這些置身在前/後景的模糊身影,正因為與高度擬真的人物並置在相同的畫面,反倒誇大了兩者間的差異,彷彿真實而立體的人物是穿梭在平面影像之間,忽前忽後。
當然,整部作品若是以深焦攝影完成,確實是有技術上的難度,但卻符合法國評論家巴贊對寫實主義美學所提出的精闢見解,他說道:「深焦鏡頭等於是部分地取消了蒙太奇(法文「蒙太奇」一詞等同於剪接),而用搖鏡和演員的進出場景取代,這種拍法是以尊重戲劇空間的連續性與時間的延續性為提前的。」李安曾經在訪問中表示,深焦鏡頭是對現實的尊重,同時也給予觀眾更多的選擇自由,因為觀眾可以從畫面中的任何一處去選擇他們所要關注的面向。
本片並不貫徹深焦攝影的風格,反倒形成影像自身的矛盾,這份彼此不相融的情況,同時也出現在古典敘事的諸多剪接技巧與未來電影影像之間的違和感。
並非所有的古典好萊塢電影風格的剪接技巧都與未來電影有所參差,連戲剪接中的動作剪接就可完美契合,但視線剪接與正/反過肩拍的對話鏡頭,可能就會讓觀眾感到些許的不安與反身自射的觀影疏離效果。片中,比利在記者會上與側方啦啦隊女孩曖昧的彼此對望鏡頭,正因為影像如此逼真,比利側向鏡頭凝視的神情如此專注而持久,一度讓觀眾席上的我感到不安,彷彿這眼神正對著我而來,觀影情緒一度抽離,直到反拍啦啦隊女孩的回望鏡頭,我才再度回歸成觀眾的身分。

以往的電影裡,視線剪接是個極為尋常的電影修辭,目的旨在讓觀眾認清對望的兩人(包括建立方向性與連結空間),增進觀眾融入電影敘事的專注力,並減少不必要的干擾。如今形成了反效果,一如片中大量的正/反拍對話鏡頭,或是諸多比利陷入過往思緒的特寫鏡頭。
早期電影只要出現演員對著鏡頭注視的畫面,觀眾便會產生不安的情緒,但平面影像與超清晰的立體影像所造成的衝擊力道終究不同,「習慣成自然」也不應是藝術表達的最佳選擇。此外,片中諸多不符人眼所見的前景模糊的過肩拍鏡頭、抽色變灰的幻想鏡頭,以及本為緩和轉場銜接的溶接鏡頭(真實而立體的面容逐漸為下個場景的影像所滲透,就影像來說,頗為怪異,這明顯不同於傳統電影的溶接鏡頭),全都因為人物過於逼真,反倒使這些原本「滑順」的電影修辭,成為一道道清晰可見的技術斑痕。
Tags:
pCloud 新年優惠方案總整理,趁過年買 10TB 終身雲端空間備份多年檔案與照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年長達 10 天的連假,是個好機會趁著這時候好好整理多年的照片與影片,除了原本的資料保存方式之外,也是應該好好考慮選個可靠的雲端空間來做多重備份。pCloud 這次個人終身方案的檔期剛好可以讓你 2023 年 1 月 20 日購入,整個新年期間都能慢慢整理你的照片、影片與檔案。
轉眼間又要過年,除了整理多年來的影音收藏之外,是不是也該趁著過年檔期入手便宜超值的雲端空間方案?看著日前 iCloud 曾發生嚴重的資安意外,MacRumors 討論區上有用戶在用 Windows 的 iCloud 同步 iPhone 檔案後,發生檔案意外損壞的狀況,並出現陌生人的照片與影片,這告訴我們檔案備份真的要慎選,且最好能做到多重備份才能在意外發生時有挽回的餘地。
資安意外頻傳,多重備份才讓人安心
iCloud 發生的資安問題,讓人擔憂起是否自己的照片也會出現在別人的相簿中,這件事也在MacRumors 討論區上引發討論。
資料保存上比較穩妥的方式就是多重備份,利用多種管道、異地保存自己的檔案,這樣就能確保萬一檔案損壞時,還有備援資料可以使用。就算你現在使用 iCloud、Google Drive 進行單一備份,也不能保證你的檔案不會發生意外,至少選擇 2 種備份方案才是比較安全的保管方式。

經濟與安全可以兼顧,瑞士的雲端服務 pCloud
pCloud 是來自瑞士的雲端服務廠商,2013 年創立至今已有 10 年歷史,全球有 1600 萬用戶使用其服務。它的資料位於重視資訊安全的歐盟與美國,在創立帳號時可選擇資料要存放於歐盟或是美國,相比其他無法選擇的廠商多了選擇性,而且不只是存放地點,pCloud每份資料都會分散 5 份檔案儲存於多個伺服器增加安全性。檔案還會經過 256 位元 AES 加密技術保護,傳輸時使用 TLS/SSL 強化資安。如果需要更安全的保密措施,還可以選配 Crypto 加密服務。
pCloud 也有免費帳號可以使用,註冊後就有 10GB 免費空間能夠試用,不論是要體驗介面操作或是傳輸速度都沒問題。相較於其他訂閱較為單一的雲端服務,pCloud 除了月繳、季繳、年繳之外,還會不定期推出優惠的終身買斷的方案,且費用上不會有額外的設定費或隱藏性支出。若是家庭用戶,還可以選擇家庭方案讓 5 個人一起使用更經濟。





農曆新年 -85% 超優惠終身買斷方案,錯過可能就沒了
雖然現在官網活動還沒開跑,但 pCloud 確定會在農曆新年推出超優惠方案,活動期間為 2023 年 1 月 18 日至 2023 年 1 月 24 日,活動只有短短 5 天要好好把握。這檔農曆新年促銷活動是針對個人終身制方案,500GB、2TB、10TB 個人終身方案都會有優惠價格,500GB 個人終身價折扣後為 139 美元、2TB 個人終身方案折扣價為 279 美元、10TB 個人終身方案折扣價為 890 美元,折扣幅度高達 85%。
pCloud 農曆新年優惠方案:
500GB 個人終身方案:原價 570 美元,優惠價 139 美元。
2TB 個人終身方案:原價 1140 美元,優惠價 279 美元。
10TB 個人終身方案:原價 6000 美元,優惠價 890 美元。

趁著過年好好整理檔案,選個安全可靠的雲端空間更安心
過年長達 10 天的連假,是個好機會趁著這時候好好整理多年的照片與影片,除了原本的資料保存方式之外,也是應該好好考慮選個可靠的雲端空間來做多重備份。pCloud 這次個人終身方案的檔期剛好可以讓你 2023 年 1 月 18 日購入,整個新年期間都能慢慢整理你的照片、影片與檔案。這次方案價格十分優惠,終身買斷不會產生每個月的費用,用越久省越多,如果你需要備份的檔案大且多,可以考慮看看經濟又可靠的 pCloud。pCloud 終身制優惠方案並不是每次都有,因此有需要的朋友就盡快購入,越早使用省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