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同志大遊行:它只是反歧視,以及愛

澳大利亞同志大遊行:它只是反歧視,以及愛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一個人都擁有愛、身體、及選擇的自主權利資格。而這就是所謂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權。任何所謂政治、文化、社會道德價值觀皆不可剝奪。而這就是澳大利亞同志大遊行存在的真正地意義。

文:MALKII. C

我是在2008年3月第一次到達澳大利亞的雪梨。那裡的空氣總是清新,陽光總是普照,也因為靠海所以風也總是特別地大。而綠色的植物和樹則覆蓋了這座美麗城市的大部份面積。

在澳大利亞這個多種族文化的移民國家,街道上林立著各式各樣來自俱有不同國家風格的古老建築和穿梭著來自全世界各地不同國家膚色人種的人們。

也許正因為如此,雪梨CBD市中心的街頭總是瀰漫著自由輕快的氛圍,因為在這裡己經沒有什麼是顯得特別或是怪異的。無論你是如何的濃裝艷抺奇裝異服或你只是一個一時興起躺在草地上享受著陽光睡著懶覺的人,甚至在街邊和你的同性伴侶相擁、牽手及親吻。

這裡的人們總是投於愉快的表情、吹起口哨表示讚賞或只是習以為常的從你的身邊走過。

「為什麼不?人生這麼短暫,為什麼不做你自己?」這幾句話總是在雪梨人的嘴裡說出。我常在想,也許全世界再也沒有可以找出任何一個地方能如同這裡這般的奇妙。雖然生活行為上看似總是散漫悠閒不在乎,卻是因為如此人們總是帶著稀鬆平常和正面的態度以及方式去看待生活上所有的人事物。

「這就是人們!」他們說而這些所有的,似乎只有他們扛得起。

過去白種人英式的植民地風格加上後來急需外來人口移民的多種族移民政策。使這個在宣布脫離英國獨立建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快速地養成了一種接受相異性極高的風格。

「比起英國,無論是在天氣和自由以及生活態度,甚至是社會階層歧視上這裡好上許多。」我當初那位來自英國的前室友David他這麼的告訴我。

它是澳大利亞在世界最著名和深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你知道它是怎麼開始的嗎?在1978年6月,雪梨是一個非常於現在不同的地方。同性戀是一種犯罪。 人們會因此失去了工作,房子,朋友和家庭,因為它。

故事發生在1978年6月24日。

約有2,000多左右的遊行者。 示威要求結束對同性戀者的歧視並廢除反同性戀法。 雖然組織者最初被授予遊行許可證,但是到最後它被撤銷。警察破壞了遊行,53個遊行示威群眾被逮捕。

雖然澳大利亞警方最後還是撤銷了對遊行者的犯罪指控。但暴力卻並沒有使這些為同性戀權利努力的鬥士們退卻,反而使活動組織者決心在下一年度再次重演同樣的遊行活動。

在第二年,約莫有3000人參加了遊行集會,這似乎標示著同志大遊行傳統建立的一個開始。由於這個事件的一個黑暗和暴力的過去,致使該活動從80年代中期媒體廣泛報導,而這個活動事件也因此在整個1980年代呈現了指數級的增長。

1993年就有超過50萬人參加。同年為NSW(新南威爾斯州)和澳大利亞的國家經濟貢獻了約3,800萬美元。

1999年,這個遊行節日估計每年為澳大利亞經濟帶來約9900萬美元的周邊經濟效益,它早己超越了澳大利亞任何文化節日上的其他活動。

RTR4SFFJ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38年來,澳大利亞同志大遊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際遊客進入澳大利亞並來到雪梨的市中心。而它的規模已經變得越來越大,並且早已改變在NSW(新南威爾斯州)和澳大利亞整個社會對他們的態度和歧視性法律。

現在雪梨的Gay and Lesbian Mardi Gras Parade ,是澳大利亞每年最大的活動之一。

邊緣性同志文化的商品化, 滿足了社會群眾的一個偷窺好奇心。並成功的在觀光文化上推銷著雪梨和吸引著國內和國際遊客前來參與。早已不只超出了當初同志大遊行的意義及預期,並且深遠地影響著國際。

大遊行無疑是慶祝活動的核心。 大遊行是從雪梨CBD通過達林赫斯特的內城郊區的約兩公里的朝聖。

從下午就開始漸漸湧入人潮,直至大遊行活動正式開始,街道通常早己被擠得水洩不通。人們呼朋引伴,穿著各式各樣的裝扮遊客們甚至會自備椅凳,而街頭播放著震人的音樂來響應著狂歡。而CBD的警察們在這個特別的節日裡總是會騎著警馬在路上走著,雖然說當初的用意是以高角度去巡視街道上擁擠的群眾們,卻意外的呼應了這場遊行的特別而成為一種另類的傳統。

來自民間各式各樣的團體和人們,以在遊行中展現各種音樂、舞蹈及各式誇張的裝扮去吸引人們的注意的同時表達對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人的支持。並且反對任何歧視和鼓勵人們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它只是愛!不需要被歧視。它並不會因為你的否定而不存在。」他們說。

每一個人都擁有愛、身體、及選擇的自主權利資格。而這就是所謂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權。任何所謂政治、文化、社會道德價值觀皆不可剝奪。而這就是澳大利亞同志大遊行存在的真正地意義。

本文獲言人文化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