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被動物觀看,哲學家德希達感到「羞愧」,攝影師艾德帕納卻有不同想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光著身子的大哲學家突然發現自己被家中的貓盯著注視,第一反應居然是羞愧?被動物看見有這麼難嗎?動物的凝視又有這麼恐怖嗎?來看看攝影師鏡頭下「看見我的動物們」,如何紀錄與動物難得的相遇瞬間。
文:唐葆真(《人。動物。時代誌》專欄作家,台大外文系畢,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碩士,現攻讀電影研究博士。研究領域包含「動物議題在電影及視覺藝術中的呈現」)
許多動物研究的相關論述的開場喜愛引用法國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在《我所是的動物》(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一書中自述與家中貓咪裸身相見的場景。某一天洗完澡後,光著身子的大哲學家突然發現自己被家中的貓盯著注視而感到羞愧,立刻拿毛巾遮掩自己的身體。從那貓眼裡的深淵中,德希達開始分析自己為何會感到羞愧,並從中看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差異,與西方哲學如何建構與一再重複表述此差異的過程。
德希達活了這麼多年才首次體會被動物看見的感覺,而他的第一反應居然還是羞愧。這讓人不禁想問:被動物看見有這麼難嗎?而動物的凝視又有這麼恐怖嗎?
看見我的動物們
自1993年以來,美國攝影師艾德・帕納(Ed Panar)已經被無數的動物看見過。身為職業攝影師的他,相機不離身,遊歷世界各地時邊走邊拍。當他最後將眾多底片沖印出來並分門別類整理時,突然發現大量拍攝的許多影像中都有動物的身影,不少動物還似乎盯著他看。在帕納發現與這些動物冥冥之中存在著他並不自知的一對一聯繫時,他覺得這些相片實在太幽默了,讓人會心一笑。從此他便特別留意這些瞬間,並在發生時用相機捕捕捉。幾年後,他將這些相片取名為「看見我的動物們」(Animals That Saw Me),並於2011與2016年各推出一本同名相冊。

兩本相冊(包含封面)所收錄的78張相片中,看見帕納的動物包含了沙漠中的飛鷹、紗窗上的昆蟲、地洞裡的土撥鼠、樹叢裡的蛇、路邊汽車旁的孔雀、籠子裡的狗、池塘裡的青蛙、擅闖人家的浣熊、山林裡的野鹿、郵箱裡的貓等。這些動物多半位於美國東岸到西岸各處,有些甚至遠在日本與冰島。不論是都市還是原野、汽車內還是沼澤中,帕納所到之處總被大量且各種生物所看著,而他也處之泰然,享受其中。

帕納與動物的互視模式頗為多樣:有些動物猛盯著他;有些驚鴻一瞥;有些躲在暗處偷窺;有些展現十足好奇心;有些避開視線快閃而去;有些觀看則根本是他向讀者開的玩笑(如那隻紗窗上的昆蟲)。但不管是哪種模式,帕納皆一視同仁地將紀錄這些難得的相遇瞬間。

被看見的過程
78張相片中,我最喜歡的是看似在傍晚時分的田野公路旁拍攝的兩張照片,它們也是兩本相冊中唯一將帕納與動物的相遇置於時間之流中,帶有敘事性的影像。兩張相片拍攝位置與構圖皆同,前景左右兩側為高立的芒草,擋住我們的視野。唯有前景中央的空隙讓我們得以一窺中景的道路與道路後方田野,以及後景的樹木。乍看第一張照片時其實無法一下看出影像中的動物所在位置,以及判斷動物種類。這除了因傍晚天色較暗的關係外,也因為畫面中的動物躲在左方芒草堆後,只露出一對長耳朵與部分頭部背光的輪廓線。
本以為這又是帕納向讀者開的一個玩笑,但翻到下一頁的第二張照片後才發現並非如此。畫面中兩隻小鹿從芒草堆中走出,並從前景中央的空隙而過,朝著帕納走來。這讓我驚喜萬分,除了因為從第一張照片看不出有兩隻鹿外,更是因為帕納似乎透過這兩張連續的相片,與讀者分享他當下的驚喜與興奮感:原先欲拍攝的美景(被攝客體為精巧構圖下與優美光線下的路邊景色)中居然走出兩隻看著他的動物,瞬間讓帕納從觀看主體變為被觀看的對象,並紀錄了自己被看見的過程。
被看見所能帶來的改變
著名的物本本體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學者提摩西・摩頓(Timothy Morton)在為2016的相冊所寫的一篇短文中提到:對於受到創傷的人來說,最療癒的事莫過於知道自己是被看見的。但在將自然視為有別於文明的洪水猛獸的生態思考下,人類染上被迫害妄想症,將與自然的相遇視作一件讓人害怕、急於避免的事。仔細想想這點還頗有道理,尤其對於台灣人來說,「被自然看到」的情境讓人立刻聯想到的大概是衛星雲圖上虎視眈眈籠罩台灣的颱風眼吧。
而帕納相冊最清新之處便在於它讓我們發現:其實我們總是被動物看著,儘管我們不一定會察覺到牠們的身影。此觀看帶給我們的感受並不是像被當代社會無所不在的錄像監視器所拍下的監控感、侵略性。反之,我們感受到的是我們與自然萬物不間斷的連結,與其背後讓人不自覺地微笑的溫度。而正是當我們能將這些與動物的相遇視為令人開心、值得珍惜的事件,並體會到能被動物隨時隨地看見有多幸福時,我們才能真正開始為這些因人類文明發展而逐漸消逝的相遇而難過、哭泣,進而培養保育之心、促使正向改變的發生。
同樣是被動物所看,思考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起點不但可以是德希達筆下的羞愧感,更可以是透過帕納相片所感受到的幽默與溫暖。《看見我的動物們》正是讓我們了解被動物看是什麼感覺,並且體會與學習如何「被看」的絕佳工具。
帕納官方網站上提供的一些《看見我的動物們》中的照片: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