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哲學教授鄭宗義:人文學科內外交煎,斯人獨憔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提振人文學術,除了人文學者的努力外,體制的配合亦不可忽略。
文:鄭宗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當今世界,人文學科(the humanities)的邊緣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重視它的,常嚴辭辯護,認為不可忽略,但又大多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輕視它的,則覺得這只是學術內部的風向問題,加上人文學科對社會的經濟發展貢獻殊少,根本無關痛癢。殊不知人文學術的萎縮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即人們將逐漸失去對豐富多樣的意義和價值(meanings and values)的敏銳觸覺,整個社會益發趨向唯經濟(或金錢)價值是尚的單一化與平面化。除了來自外部嚴峻形勢的挑戰外,人文學術還得面對主政教育的官員機構以及大學的行政高層對它的管理方式所帶來的傷害,可以說是內外交煎、境況堪虞。
「畢業後做什麼?」
現代學術大體可分為四類。一是人文學科,包括歷史、文學、哲學、宗教、音樂、藝術等。曾有學者質疑「科學」(science)一詞本來的意思是系統的學問,故the humanities應譯為人文科學,但今人既已慣用科學一詞來指謂自然科學,則譯作人文學科以資區別,亦未算委屈。二是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s),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這兩類學術歷史悠久,相比之下,主要發軔於十九世紀的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便年輕得多,其中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最後是由前三類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應用而產生的技術學科(technologies),例如機械工程、電腦與互聯網、生物工程、商管會計等。後者由於特重應用,實效性強,乃易轉化為產品,開創商機,於是漸與市場經濟連成一體,引領風騷,發展的勢頭甚至早已超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至於人文學科,則因在講求實用的大氣候下特別顯得「無用」,故門庭淡泊,斯人獨憔悴。如果有大學生跟人說道:「我在大學唸哲學。」他聽到的第一句回應多會是:「那畢業後做什麼?」必須知道,這是個全球性現象,過去十多年美國哈佛大學主修人文學科的人數跌了二十巴仙;世界不少大學在面對財政困難時就首先向文科學系開刀,將之關門大吉。
人文學科只是個人的修養?
一般認為,人文學科即使有「用」也非實用,而充其量只是個人的修養、社會的點綴。一個人總不能只顧掙錢、滿足欲望,有時候得看看文學、聽聽音樂、想想哲學,才不顯俗氣。同樣,一個社會亦不能只顧經濟,否則成了文化沙漠,便不夠格躋身大都會的行列。不過切記,追求個人修養是吃飽飯之後的事情,若本末倒置,則隨時連飯都吃不飽;而社會利用文藝來裝點門面,亦得先把門面好好的建立起來。正因為有這種錯誤卻流行的觀點,如果我們只用近乎常識的理據來維護人文學科,例如說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孔子、老子,只有銀紙、期指的社會,就會顯得不夠力量。這裏我們需要的是對人文學科及其意義的恰當理解。
人文:人類心智創發的意義和價值
扼要來說,人文學科是人類運用其心智創發出的各種意義和價值,並以不同的形式、技巧與風格來表達。而各種意義和價值的創發正顯示出我們是可以採取豐富多樣的角度來理解世界。我們固然可以將春夏秋冬四季看成是自然現象,這是以自然科學的方式來理解世界,把世界感知為物質(things)的存在及其總和。但這絕不礙我們同樣可以將四季看成是春生、夏長、秋殺、冬藏的有序循環,並從中感知到「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繫辭下》)的意義和價值;又或者可以將四季看成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並從中感知到四時風韻殊別的美態(即美的意義和價值)。
歷史、文學與哲學的意義
依此,歷史學乃是我們心靈之回顧過往,並藉由考證、解釋等史學方法來彰顯鑑古知今的意義和價值;文學乃是我們心靈之感通人、物與事,並藉由文字的創作力來彰顯感受的抒發、交流及昇華的意義和價值;哲學乃是我們心靈之理性能力,並藉由哲學的思辨方式來彰顯分析、反省道理的意義和價值(其他的可類推,不必一一述及)。值得一提的是,漢語中的「人文」二字是很能概括上述人文學科的特色。「人文」二字,最早見於《易.賁彖》「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中,人文(即人的活動現象)是與天文(即天的自然現象)對舉;文即紋,有痕跡義,可表示人類心智活動留下的成果;又紋通理,有條理義,可表示人類心智創發的各種意義和價值;另紋作動詞,有紋飾義,可表示人類以不同的形式、技巧與風格來表達所創發的意義和價值。
作品是讀者必須直接經驗的
已故的哈佛大學著名哲學家Robert Nozick更提醒我們人文學科(之所以為人文學科)有三個規約條件:(一)人文學科是以如其所如的方式來看待意義和價值,即視意義為意義、價值為價值,而不是把它們當成別的東西。(二)因此,人文學科的作品(works)就是它所要表達的意義和價值的載體,目的是要讓讀者能藉此如實地感知意義和價值,換言之,就是與作品產生共鳴。(三)所以,人文學科的作品是讀者必須直接經驗的。舉例來說,社會學家亦會研究社會的價值觀,但卻是將價值觀視為社會事實而非價值本身,其調查報告是要去描述與解釋此社會事實。而讀者需要知道的只是報告的內容,故若有可靠的轉述,讀者甚至不必親身閱讀報告。與此不同,文學家運用小說來表達他對社會價值觀的感受或反思,乃是如其所如地看待價值。而讀者若只通過別人的轉述來知悉小說的內容則可以說是毫無意義,因為小說向讀者發出的邀請是:你必須自己閱讀並與其中流露出的價值產生共鳴。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