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妻的所羅門探險:全球暖化下,這裡淹島滅村的故事是敲醒世界的一記警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羅門大省伊莎貝爾島目前已經有5個島礁消失,還有6個小島從1940年代開始至今, 已經有20%的土地消失。居民被迫遷移至主要大島投靠親友,甚至有在1930年代就存在的部落,因為海平面的上升被摧毀。
小時候住在雲林斗六,是個靠近台灣中心南投的小城市,因為靠山,很難得才能看到海,總覺得自己住在一個很大很大、離海很遠的土地上,等到學會看地圖之後,發現,原來自己是居住在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上,但我卻一直覺得離海好遠好遠。
生活在所羅門群島後,不論你在哪個地方,家裡的窗外往外看、到中央市場買菜、在餐廳或咖啡廳用餐喝咖啡、走在馬路上,爬上住宅區附近山丘上的制高點,舉目所及到處都可以看到海,這時的我才真正感覺到自己離海好近好近。
說所羅門是真正的海島國家一點都不為過,人民靠海吃飯,食衣住行離不開海洋,除了有900多個天然島嶼散佈在南太平洋上之外,還有搭建在海上潟湖的人造小島。
特殊的海上潟湖位在所羅門另一大省Malaita的西岸,為了一探神奇的人造島,我搭上國內16人座小飛機,從首都Honiara起飛約半小時後即可到達Malaita的首府Auki,之後再轉搭小船,划行於長21公里,寬只有1公里的Langa Langa Lagoon(潟湖),約半小時後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人造小島Busu Island。

趕在太陽下山之前,船終於來到Busu Island,一靠近這個人造小島,滿臉刺青的島上耆老划著獨木舟,用我聽不懂的方言歌曲,歡迎我們的到來,歌聲由遠而近,迴盪在整個狹長的潟湖中。
據島上居民說,他們的祖先在600年前,因為部落間的紛爭,被敵對的部落追趕至海上,從此失去Malaita本島上的土地,無地可居的島民為了求生存,開始在平靜的潟湖上用礁石建造小島。

當我的雙腳踩踏在人造島穩固的土地上時,真的很難想像,這座居住著數百人的人造小島,竟是靠著島民們的雙手用一塊塊的礁石搭建起來的。

Photo Credit: 吾 九燕

早期人造島島上的居民以貝殼當作貨幣使用(Shell Money),將各色不同的貝殼,用手工打磨,再串鏈起來,現在Shell Money雖然已經不再是主要貨幣,但也成為一種獨有的特殊文化,結婚時,只要新娘是來自島上,男方得用一串串的Shell Money當聘金,才能娶到美嫁娘。
Shell Money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貝殼製作而來,最珍貴的是紅色,再來自棕色、白色與黑色貝殼。


Shell Money的製作,必須經過敲打、鑽洞、打磨、串鏈等繁複的過程,而且全程純手工打造。


在整個Langa Langa Lagoon潟湖上,除了Busu Island外,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人造島,這些島大多面臨著沒有乾淨水資源可用的問題,居民只能靠天喝水倚賴下雨,沒有足夠的淡水可用,當然也沒有可以種植作物的土地,因此幾乎所有的民生物資,都得靠著小船從大島運送過來。
加上島上教育受限,青年人口嚴重外移,人造島的人口不斷下降,而近幾年來更大的危機,則是來自於地球暖化,海平面不斷上升。

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威脅, 讓南太平洋島國居民苦不堪言。澳洲科學家研究指出,所羅門群島海平面上升的高度,高過於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高度。
此外,索國大省伊莎貝爾島(Isabel),目前已經有5個島礁消失,還有6個小島,從1940年代開始至今, 已經有20%的土地消失。居民被迫遷移至主要大島投靠親友,甚至有在1930年代就存在的部落,因為海平面的上升被摧毀。

隨著地球暖化影響,所羅門擁有900多個散布在南太平洋的島嶼首當其衝,也許現在氣候難民這個名詞,只屬於海洋島國或者北極等脆弱地區,但是氣候變遷問題籠罩全球,發生在小島上的淹島滅村故事,不會永遠只留在小島,而會是一記敲醒世界的警鐘。
還有,女孩,我真切的期盼,妳能平安快樂的長大。

本文獲吾 九燕探索趣 SOLOMON ISLANDS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李牧宜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