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胤:《再見瓦城》的電影原型,源自父親和我說的一個真實故事

趙德胤:《再見瓦城》的電影原型,源自父親和我說的一個真實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緬甸,人們常說窮人要翻身脫貧,只有三條路。一是販毒、二是去玉礦挖玉碰運氣、三是偷渡到別的國家。

文:趙德胤

(本文有電影《再見瓦城》劇透,閱讀前請斟酌)

導演的話:

許多在外地的緬甸工人,回家鄉時,都會經過舊都「瓦城」。除了地理上它是必經之地外,經過瓦城可順便買些鄉下沒有的禮品送給家鄉親友們。於是,「瓦城」成了衣錦還鄉的工人們的必經之路。

我父親在世前,是一位醫生,但他沒有醫生執照,因為他沒唸過醫學系,他只有國小畢業,他的醫術都是在緬甸內戰時自學而成的,所以來找他看病的人也不多。偶爾有偏遠村落的鄉下人,來找他去治病。1992年,雨季的某一天半夜,雨下得很大,有人半夜來敲門;是我遠房戚親,他租了一台軍用吉普車來接父親,要我父親趕到三十里外醫病。

我父親那次去了足足一天,第二天回到家裡時才說,他這次不是去醫病人,是去縫屍體,是一對剛從泰國回緬甸結婚的情侶,剛完婚三天,丈夫刺死了妻子後,再割喉自殺身亡了。因為喉嚨割的太深,傷口太大,他的母親希望在入棺前能為他兒子縫合傷口。

我們不曉得發生了什麼事?但隱約知道新婚後他們計劃回到泰國,但丈夫不願意,就這樣發生了悲劇。父親善於分析道理,我父親說:「這悲劇就是這女人野心太大;想再出國,這男人膽子太小!」這個故事大概就是「再見瓦城」的原型,它讓我印象深刻,但我至今也沒去釐清過,這件悲劇發生的真實原因和細節。

後來幾年,由於家裡生活困難,大姐及二哥二姐等人跟著朋友偷渡去了泰國。在他們寄回家的數百封書信裡,都是些流浪在異地的人;報喜不報憂的鎖碎小事,透過書信,對於兄姐們的生活我只能想像。大姐會定期寄錢回家,收到錢後,我們料想她想必過的不錯。她的信中,常常提到身份證、提到同她一起工作的家鄉朋友,買了泰國身份證,輾轉去了台灣。

在緬甸,人們常說窮人要翻身脫貧,只有三條路。一是販毒、二是去玉礦挖玉碰運氣、三是偷渡到別的國家。這三條路中:偷渡到泰國是許多人常選擇的路,風險比較低,聽起來也體面一點,因為是「出國」。如果能在泰國拿到身份證,又能輾轉到台灣打工賺錢的人,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從六零年代末期到現在,緬甸人從邊境偷渡到其他國家的案例層出不窮,特別是泰國。2008年亞洲人權組織調查,在泰國有300萬左右的緬甸勞工,其中200萬左右是非法入境的。2010緬甸實施民選政府,本以為已開放了,邁向民主了,但非法偷渡到泰國的人數卻沒減少,光在2013年,泰國邊境部就攔截了3萬名偷渡客,並在當年一共遣返了15萬緬甸人。

我很幸運,如果我沒有來台灣唸書,我可能就是我拍過的許多故事裡的其中一個角色。而《再見瓦城》這樣的故事,對於出身在緬甸的我們來說稀鬆平常,而且真實的故事可能比電影更具戲劇性,也更為殘酷。 

2008年開始我著手寫《再見瓦城》劇本,花了近三年時間到泰國及緬甸實地田野調查,訪問了一百多位在泰國的的緬藉非法居留者,整理出數個不同版本,不同年代,不同結局的移民故事。在其中,我選擇了與我家人生命經驗最接近的故事。

《再見瓦城》第一槁劇本於 2009年末完成,到2015年時已是第十二槁劇本,我也幸運找到些許的資金,拍完了這個故事。

本文獲再見瓦城 The Road to Mandalay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