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市場的喊賣聲,那一句句保有人們為了生活而深切的努力

我很喜歡市場的喊賣聲,那一句句保有人們為了生活而深切的努力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市場畢竟還是有所公平,攤位上不會有人多問太多,這裡只收現金,無論是卡債族、欠稅者、罰單已經終身無法繳納的人都能到場謀生。叫賣被拒絕或無視不須付出其他成本,只管往下一個客人身上招攬即可。

文:林立青

我是市場養大的孩子,每次前往菜市場時,最熟悉的感受就是亂糟糟的喊賣聲,市場的喊賣聲各有特色,無所不喊,有時甚至使用擴音器小喇叭,每個攤位各用奇招吸引故各,這樣的喊賣聲起起落落,也是市場永遠熱鬧的一大因素。

喊賣是有學問的,既不能再一開口就得罪顧客,又要第一時間吸引注意目光。第一線的攤商們喊賣永遠具有特色,不但有經典口號,甚至引領潮流。

無論台語國語,文言白話都具有對應的特色:幾乎來市場的女性都可以叫做媽媽;有些攤商自己年輕,看到40歲的女人全部叫妹妹,年紀大點的叫姊姊,即使頭髮全白也只能叫做大姊;遇見50歲以下的男人叫帥哥,頭髮全白的阿公及叫大哥或是阿尼契,菜買多的男人叫爸爸。

要叫阿公阿嬤,那必須先等買過東西,確認過對方不介意再開始這樣叫,在市場叫年輕了還能道歉撒嬌,沒人會因為被叫年輕而真的生氣,這種說錯話可以自然可以故意,能和顧客多說話就有機會再上門。

有的喊賣聲經典而深刻「來唷來唷俗俗賣唷!」短、促、剛、強、準無一不有,這種經典叫賣值得令人回味再三,令人一聽就感覺到台灣;有的叫賣聲如同電影開場口白「今仔日到這就是要乎各位媽媽尚好ㄟ…..」,邊說邊動手展示商品的優越做起業務生意;有些說唱俱佳,直接演起台灣殺價法欲拒還迎「伍佰?免!三佰?免!三支兩佰乎哩送厝邊」這都能圍著一群人而自爽自演,這些喊賣聲在整個吵雜卻又如此鮮活的市場中點綴。小商小販的即興口白舞台也就這樣自我展現。

這些能喊賣的攤商多是夫妻搭檔,有時兄弟或是姊妹也會前來,市場這樣的地方海納百川,一個霹靂腰包或斜背包掛上,裡面滿滿零錢就可以開始各顯本事。喊賣的主力必須大聲招攬,時不時的觀察客戶,精準描述並且吸引即將過路的人是一大技能。

因此會喊「那位媽媽染了要去喝喜酒的大紅色頭髮要不要來看一下」或是「那個牽小公主的媽媽來來來這裡的髮圈挑一個來」,喊賣者不一定是真的能吸引人前來,但有喊總有機會,有些攤商固定擺市,有些則是流動,這也能反映在攤商的應對之上。普遍來說,越是穩定擺攤的小販們越是願意投入時間互動,客人還會再來,而短暫擺攤的小販則需要比較不重視互動,他們需要更大的吸引力來引人駐足。

招呼應對也是一門學問,如果是固定的攤商,在幾次招呼後就應該記起買家的名字稱呼,劉媽媽王師傅林老師等等,這些不可忘卻的重要客戶必須在結帳時給予折扣,在路過時打聲招呼,在包裝時給予福利贈品。即使什麼也沒買也一樣重要。

若是巡迴的攤商,則要笑臉迎人,包裝找錢時多說幾句甜話,一方面推銷搭配,另一方面稱讚美言。出外謀生的人在一無所有可以給予時,最重要的就是說話。好話人人愛聽,說出來讓人開心的同時也讓自己有所成就。賣的東西是一回事,買賣時能有所互動,那才讓人有力氣繼續接下來的喊賣接待。

我喜歡觀察這些攤商,一人攤商比較無法一直喊賣,小攤商們總需要應對客人殺價找錢;而喊賣者會連續喊賣,招呼客人打包並且應付殺價找錢的常常又是另一人。台灣的市場少見到聘請而來的員工,大多數是家人前來,頂多朋友支援,市場包容著各樣的攤商,他們也各有前來擺攤的故事。多年的生意應對能讓人快速理解面對顧客時應對和配合方式。有時候還能當場上演妻管嚴或是夫唱婦隨的應對,來讓殺價者知難而退。

與好客人時時偷偷塞蔥,見了可愛小孩時給顆糖吃,熟門客戶多放一尾蝦子等等,每個市場攤販都是活人,各有各的生意標準和動機。那是一個不同於現代社會結構,早已經存在許久的自然網絡。那裏的人是人,可以因為常買、孩子可愛等原因而有所調整,可以在那裏聯繫並且拉近彼此感情。

但可能因為我是個市場養大的孩子,很小就在市場跟著叫賣當作遊戲,胡亂喊個幾聲的時候,常常能讓我好像多少能體會和同理那些為生活而拚搏的爸媽叔伯阿姨。等我長大時才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大方喊叫。

有些人是因為生意失敗,或是中年資遣後決定前來擺攤。習慣在都市生活的人,不可能短時間內適應農村生活。市場這樣的地方反而或多或少的能保留原有的技能,無論是精準的預測貨物需求、積極的主動推銷能力、親切的態度及應對,都能夠吸納創業者、業務或是服務業的轉業者來擺攤營業。手藝好的、廚藝佳的,也能夠在市場內擺擺小攤小販供應些簡單食物餬口。反倒是過去所說,只有專業一技之長的師傅和工廠的作業員比較難以適應。這樣一來,不能適應者,只能殘酷的淘汰並且被遺忘在市場中。

我其實是感嘆的,這世間總是沒有公平之事,這些原先處於最基層的勞動者其實最需要有所去處和轉行的空間,但無法招呼應對喊叫者卻必然市場競爭中被硬生生的淘汰。市場是必須淘汰某些攤商小販的,當一個攤商無法賺取足夠的租金後或入不敷出,能夠找到其他更好的工作,攤商就會離去,也只能離去。此此彼落的喊賣聲是一句句努力生活在此,試圖用自己的能力養家的證據。

但市場畢竟還是有所公平,攤位上不會有人多問太多,這裡只收現金,無論是卡債族、欠稅者、罰單已經終身無法繳納的人都能到場謀生。叫賣被拒絕或無視不須付出其他成本,只管往下一個客人身上招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