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刷品拼貼出的藝術異托邦 :2016紐約藝術書展

由印刷品拼貼出的藝術異托邦 :2016紐約藝術書展
Photo Credit:李思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年9月中旬由非營利組織印刷品所主辦的紐約藝術書展,是全球當前規模最大的藝術書展。今年有來自世界各地28個國家的獨立書店、微型出版社、珍本書商、藝術家,以及少數的藝廊與大型出版機構。展裡除了欣賞印刷品們以外,更有趣的是當一個故事採集者,聽那些獨立出版者、藝術家們說故事。

而當你暗想著,除了小誌、托特袋,海報外,這些藝術家應該也印不出新花招時,來自舊金山的THE THING Quarterly,卻得意的告訴你說,他們出版的不是印刷品,而是物件,攤位上的風箏、浴巾等稀奇古怪的陳列似乎也暗示「想法」與「出版」有著更無限、更意義交錯的排列組合。

儘管飽受當代學者如克蘭普、喬治.迪迪—于貝爾曼(George Didi-Huberman)等的批評,安德烈.馬爾羅在1960年代所提出的「想像博物館」,時至今日,依舊指向著一個由攝影術所應許的全然自由、無階級,且民主化的博物館。透過攝影術對各式藝術物件的複製,無論是古希臘的陶瓶或是新古典時期的繪畫,都化為一張又一張平等又中立的影像,普及且無拘束的為大眾所擁有。每一個人都可以進行一場如洗牌般的動態知識再造,突破時空的限制,對比安特衛普魯本斯的作品於米蘭的米開朗基羅亦無不可。

如同英文版的書名翻譯:「沒有牆的美術館」,馬爾羅的理念是利用攝影術打破當時美術館與博物館做為僵化的藝術史一言堂。雖然馬爾羅利用攝影術的同質性所發想的「想像博物館」證明是一場過度天真、簡化的失敗,但在現今的藝術世界裡,如何與佔據、壟斷文化資本的體制機構進行角力與盤鬥,依舊是當代藝術圈努力的目標。而像這樣左派的理念,時至今日,在眾聲喧嘩、潮人彙集的紐約藝術書展裡似乎難以察覺,但切切實實的是書展主辦單位「印刷品」當初創立的宗旨。

在以出版「藝術自拍(#artselfie)」、「金正日在看東西(Kim Jong II Looking at Things)」等品味幽默怪奇的法國Jean Boîte獨立出版社攤位上,我買了一張寫著:「喜愛藝術,但憎恨藝術世界(Love Art. Hate the Art World.)」的明信片,但在這個由「印刷品」建構,由藝術家書、小誌堆砌出來,有點左派,幾乎沒有品味勢利者的異托邦裡,你會忍不住對它還是有一點愛的。

本文由《藝術家》雜誌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原文請見《藝術家》雜誌 498期「國際藝壇」單元
透過本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