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聲夢裡人》:用熱情重現荷里活歌舞片的風華盛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藉著歌手與演員來到荷里活這座夢工廠追逐夢想的故事,透過荷里活盛極一時的歌舞片風格,給予所有的夢想者一個熱情的擁抱。
文:Mingus
成就一個夢想需要熱情,美夢成真固然美好,很多時候也必須承受希望幻滅的打擊。《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藉著歌手與演員來到荷里活這座夢工廠追逐夢想的故事,透過荷里活盛極一時的歌舞片風格,給予所有的夢想者一個熱情的擁抱。
台詞不只用說的,唱的讓你更明白
記得在1952年《雨中樂飛揚》(Singin' in the Rain)這部以1920年代中後期為背景的歌舞片裡頭有一幕戲,電影老闆氣急敗壞的走進片場,嘟嚷著競爭片廠在1927年推出的電影《爵士歌手》大受歡迎,說觀眾現在喜歡的是這種演員講對白的戲與演員唱歌的戲都採用同步化技術呈現的「talking pictures」電影,他決定讓演員不只是唱歌,演戲,還要加上跳舞。
接下來的電影描述片中的演員Gene Kelly、Debbie Reynolds、Donald O'Connor從演出純對白的電影轉變成演出歌舞片的過程,電影點出了荷里活善用1920年代的有聲電影技術革命,讓電影情節的戲劇元素與劇場歌舞秀的結合肢體動作與歌唱,手舞足蹈的元素相互結合,進而開創了歌舞片的歷史。
1963年由Catherine Deneuve主演的法國電影《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以街上行人手持各種顏色的雨傘過街開場戲向Gene Kelly在《雨中樂飛揚》裡在人行道上,手持雨傘,踩著踢踏舞步,半跳半走的唱著〈Singing In The Rain〉這場曼妙歌舞經典戲致敬,在接下來的電影,Catherine Deneuve與男主角Nino Castelnuovo與所有演員可說是幾乎以歌唱的方式演完整部浪漫愛情戲,把歌舞片帶到更高的境界。
荷里活的歌舞片在1930年代蔚為風潮,從此成為主流類型電影之一,這個風潮造就了許多歌唱與舞技精湛的舞王舞后,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Fred Astaire與Ginger Rogers這對搭擋,兩人主演的《禮帽》(Top Hat),《歡樂時光》(Swing Time),《來跳舞吧》(Shall We Dance)等經典歌舞片。
經典巨作洗禮出新式歌舞劇
《星聲夢裡人》發揚了荷里活歌舞片的精神,Ryan Gosling與Emma Stone在片中的歌舞戲都是由以跳舞競賽節目《美國舞林盟主爭霸戰》(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四度獲得艾美獎提名的編舞家Mandy Moore從《雨中樂飛揚》、《禮帽》、《歡樂時光》、《來跳舞吧》等片汲取靈感後所設計。
而導演Damien Chazelle在《星聲夢裡人》的主角衣服款式設計,以及藍、黃、紅、綠、粉紅、白等衣服色系與影像視覺,甚至是演員的走位動作設計等方面則是深受《秋水伊人》的啟發。導演同時利用故事設定的城市洛杉磯的四十多個地標景點,還有繁星點點的夜景,讓男女主角的歌舞舞台空間更加豐富,更加多采多姿。

相對於脫胎自百老匯的《悲慘世界》、《芝加哥》,或是大量採用經典老歌串連而成的《紅磨坊》等音樂片,《星聲夢裡人》在音樂與歌曲的部分都是原創製作。導演Damien Chazelle邀請合作過《進擊的鼓手》的音樂作曲與弦樂製作好友Justin Hurwitz負責原創音樂,同時與曾經在2013年以音樂劇《A Christmas Story : The Musical》獲得東尼獎最佳原創音樂提名,參與過NBC電視台影集《一鳴驚人》(Smash)第二季的歌曲創作的歌詞創作者Pasek and Paul譜寫了六首歌曲。
Justin Hurwitz以1930年代美國歌舞片、百老匯音樂劇中兼顧角色感受與故事情境,融合傳統流行樂、管弦樂與爵士樂風格的歌曲創作架構,輔以《秋水伊人》裡歌曲的浪漫風情襯飾,再加上流行音樂在旋律上的流暢性與抒情特質,譜寫了有著令人聽了幾回就會印入腦海,不時在耳邊響起,容易跟著哼唱,散發心醉神迷,或是觸動心弦的音樂旋律與歌曲。
Justin Hurwitz最早完成的樂曲是Emma Stone飾演的演員在片中首度遇見Ryan Gosling飾演的爵士鋼琴師在爵士酒吧裡彈奏的樂曲〈Mia & Sebastian's Theme〉,這段由深情的鋼琴彈奏起頭至後段改以即興鋼琴彈奏收尾的曲子成了電影的主題音樂之一。
演技動人,歌曲也唱出劇情的靈魂
電影裡的歌曲成功的帶出故事的主題,也展現多樣的音樂性格,像是電影開場時眾人在洛杉磯高速公路塞車車陣中起舞,流露著追夢者懷抱著無比樂觀精神的歌曲〈Another Day Of Sun〉,歌曲在昂揚入雲,神采飛揚的樂聲中揉合了百老匯歌舞音樂、爵士樂、big band等元素,同時還有95人編制的管弦樂團哄抬歌曲氣勢。
而出現在Emma Stone與等待試鏡的演員室友從家中出門前往參加荷里活派對的歌曲〈Someone In The Crowd〉,同樣延續著百老匯、爵士樂、管弦樂的曲式結構,歌曲從Emma Stone與室友帶著什麼都不怕放手一博的快意性格合唱,至後段艾瑪在鋼琴獨奏陪伴下道出面對未來的恐懼而激發出的悲傷心情,歌曲藉著前後段曲式落差映照出追夢者的樂觀與悲觀。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