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假作真時真亦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帶來前所未有的觀影經驗,不正是藉著除去電影所有的化妝,以素顏示人,告訴我們,其實這一切都是假,也是真?
文:卓庭伍(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畢業,紐約大學電影研究博士候選人。自由撰稿、翻譯。研究主題包括跨國電影、亞洲電影與類型片發展史)
李安的最新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在美國票房失利,評論也一面倒的說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電影,觀眾抱著可以看到「有史以來最高規格影像」的期待進入戲院,結論卻是這樣的畫面「怪異」、「沒有電影感」。在宣傳期間,李安不只一次強調這部電影是一次學習過程,於新技術的摸索還在嬰兒學步,觀眾看完電影才發現,向來謙虛的李安這一次說的話不僅是謙遜,也是事實。
但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真的只是一次失敗的電影實驗嗎?看見3D、4K、一秒120格(120fps)的畫面首次出現在銀幕上,的確是一次嶄新的經驗,每秒120格的畫面清晰度遠超過其他3D電影,克服了攝影機平移時的殘影,也突破了2012年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以每秒48格拍攝《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時電玩遊戲的質感,彷彿伸手可及。剛萌生一絲期待,到了固定畫面連接為一整場戲的時候,一切都走樣了。
由於技術限制,李安無法拍攝更多鏡頭,經常需要把很多演員塞在同一個鏡頭裡,像舞台劇一樣,偏偏攝影機又是從一個觀眾十分陌生,既非電影中角色、也非帶有距離的全知者的角度拍攝,於是演員的眼神與攝影機鏡頭之間的對話彷彿雞同鴨講,攝影機使用了新的技術語言,演員卻還受限於舊的電影表演語言。
高速攝影需要大量的光源,所以失去了景深,場景顯得平面單調,也無法借重燈光、化妝等技術創造空間與氛圍,剪接步調更因為大量減少的鏡頭數需要砍掉重練;為了新的影像規格,電影被奪走了傳統的輔助和保護元素,出現的竟然是它素顏的模樣(事實上由於影像過於清晰,電影中的演員幾乎沒有使用任何化妝品),觀眾直接看到了所有材料最真實的樣貌。

然而在四面楚歌下,電影中也不乏令人驚豔的時刻,如飾演主角比利.林恩的英國舞台劇演員喬.歐文(Joe Alwyn),或許正因為他沒有電影演出經驗、不熟悉傳統的電影拍攝模式,可以和攝影機從零開始培養默契,自然流露出一個十九歲少年在軍服下的純真與脆弱。另外,電影抓住了班.方登(Ben Fountain)原著的精神,以媒體的華麗鋪張、榮耀的膚淺與形式化對比現實中軍人的社會弱勢和戰爭帶來的創傷,是對九一一事件後美伊戰爭的荒謬和殘忍的諷刺,也是反省。
電影中有許多人物直接對著鏡頭說話的設計,一來為了加強了主角比利.林恩的第一人稱觀點——這是一個由比利.林恩的觀點出發的故事,每個人物是都在對他說話、所有經驗都是他的親身經歷、所見回憶都是他的過去;二來也作為電影的反身指涉(self-reflexivity),藉著揭露電影編故事的過程,讓觀眾思考虛構與真實之間的關係。只是,導演可能忽略了這個策略以3D、4K、120格的大特寫出現在大銀幕上給予觀眾的強大壓迫感與不適,而這樣的畫面不斷重複出現、打斷敘事進行的後果就是觀影感受的殘缺。
技術上而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呈現出立體、高畫質、高幀率的窘境,像是蒼蠅飛過演員的臉部特寫、因為失焦嚴重模糊的背景等等;而產業上的問題,像是如何和觀眾建立新的對話模式、是否該從電影的構思、編劇階段就打破舊規以達到更好的觀影經驗、如何同步更新其他部門的技術、創造新的拍攝模式等,也都未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答案。電影失敗的部分,身為導演的李安當然要承擔最大的責任,但是李安顯然有很大的野心。
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是球賽中場表演的段落,開演過了半場,觀眾終於了解這新電影科技能讓人體驗的「身歷其境」爲何:不是讓觀眾宛如到了表演現場,而是讓觀眾經歷主角比利.林恩正在感受的現場——一個喚醒創傷的戰場。電影一直以來所做的,不僅僅是貼近真實生活,而是給予觀眾一個超越真實體驗、打破想像與真實界限的超真實(hyperreality),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如此超越真實的畫面得以將球場上的歌舞煙花、列隊行進、對青春肉體的幻想,與戰地的砲彈、槍火、與年輕軍人的心理壓力與恐懼並陳,不只是透過比利.林恩的雙眼,而是透過承載了他的回憶與創傷的大腦,看著一切的發生。

科技革新在電影發展史上不是新鮮事,從默片到有聲電影、黑白到彩色、平面到虛擬實境,媒體產業至今發展出的各個輔助部門也歷經許多激烈的轉型與變革,都是為了輔助電影所說的故事,讓其看起來更栩栩如生。然而,在一窩蜂對於「超真實」體驗的追求潮流中,創作者與觀眾需要思考什麼樣的問題?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帶來前所未有的觀影經驗,不正是藉著除去電影所有的化妝,以素顏示人,告訴我們,其實這一切都是假,也是真?當我們生活中的虛假多到取代了真實,假的已經不「像」真的,而是完全的篡位,取而代之「成為」了真實;當消費主義肥大到吞噬了真實,在由虛幻的娛樂影像層疊包裹起來的世界裡,真與假已無法一分為二,我們又要如何辨識自己透過感官刺激而升起的種種欲望與情感是真是假?而建立在這樣虛構幻象之上不斷自我壯大的那些家庭價值、民族榮耀、愛國主義,又有多真實呢?
Tags:
簡單卻不簡單的美味,全靠製作的用心!晨光土司「糯米湯種工法」打造細緻柔軟的超質感土司,讓早餐開啟焙感朝氣的一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晨光土司使用特有「糯米湯種工法」,質地柔軟細緻、口感濕潤香甜,讓人每天都朝氣滿滿。究竟糯米湯種工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現在就來一探究竟。
每天早餐吃的土司看似簡單,卻是最能展現技術的烘焙品之一。以充滿質感的口感與香氣而深受好評的晨光土司,就是土司界中講究製作技術的代表作。
晨光土司使用特有「糯米湯種工法」,質地柔軟細緻、口感濕潤香甜,讓人每天都朝氣滿滿。究竟糯米湯種工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現在就來一探究竟。

晨光土司簡單的美味,來自講究用心的工法
晨光土司特有的「糯米湯種工法」,特別之處在製作湯種時額外添加糯米粉,當95°C高溫熱水沖入麵粉與糯米粉時,糯米粉裡的澱粉會瞬間糊化,將水分緊緊抓在澱粉分子裡,讓土司體富含水分,口感柔軟濕潤。
湯種與麵糰混合均勻後,再以0~7℃低溫熟成12小時,這段時間澱粉酶會把澱粉分解成麥芽糖,讓晨光土司吃起來香甜。

晨光土司不只講究在糯米湯種工法,更特別使用三段壓延工法處理麵團,讓土司質地更細緻綿密。烘烤則引進熱穿透能力絕佳的日本石板烤爐,烤出皮薄均勻的細緻質地;烤完接續進行分段式冷卻,讓土司維持絕佳的濕潤與柔軟度。

每一步用心的製作步驟,讓晨光土司擁有簡單卻不簡單的美味,也讓吃到晨光土司的人,能夠一早就朝氣滿滿。
多樣的晨光土司,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早晨食光
經典款的「晨光嚴選土司」,擁有簡單的美味,直接單吃土司,每一口都能品嚐到細緻濕潤的質地,加上小麥甘甜香味,不知不覺就能吃完一整片。想要以豐盛感為一天充滿朝氣?那就用晨光嚴選土司製作三明治,只要簡單加上幾片美生菜、起司,就能享受到食材的真滋味與土司融合的層次感。

晨光土司的三款調味土司,則讓每天的早晨精彩有變化。「晨光葡萄土司」加入粒粒飽滿多汁的日曬葡萄乾,為細緻柔軟的土司帶入水果香甜的口感層次,是吃過肯定會驚艷的美味。

有濃郁奶油香味的「晨光奶油土司」,使用特選奶油調和關鍵煉乳配方,還沒咬下就能聞到令人心動的奶油香,咀嚼時奶油香氣讓細緻香柔的土司體達到美味平衡,也非常適合搭配咖啡一起享用。

添加精選蜜漬香脆核桃、酸甜莓果的「晨光莓果核桃土司」,不只有堅果酥脆與莓果酸香,額外添加精心調配草莓泥於土司體中,讓核桃與莓果的風味更加融合每天早上來一片,開啟焙感朝氣的一天。

特有糯米湯種工法、多種講究製作技術,讓每一口晨光土司都是恰到好處的濕潤柔軟,令人回味再三。現在,就讓晨光土司成為每天必備的朝氣來源,創造充滿質感而有朝氣的美好生活。
▲廣編內容圖示僅供參考 產品以實物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