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康熙的「朕知道了」,那「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又是哪個皇帝的硃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康熙留下的御筆,還不算特別多,但是他的兒子雍正就不一樣了。雍正一生勤奮敬業,批改的奏摺多達數百萬字,既有漢文也有滿文。當中有不少實在是讓我們大開眼界。
古代皇帝其中一項很重要的職責就是批閱奏摺,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古代做大臣的,動則讀書十數年,開口十三經,閉口古有聖賢曰,皇帝的壓力是很大的。
廢話連篇,該打
就像朱元璋,曾經因為發生了天災,諮議各位大臣朝廷政策的利弊。然後有位叫茹太素的刑部主事,就給皇上上奏摺,談論政事。唯獨這篇文章長達一萬七千字,朱元璋就叫中書郎王敏唸給他聽。最後得出結論,真正有意義的內容只有五百字,並留下批文:「虛詞失實、巧文亂真,朕甚厭之。」後將茹太素痛打一頓。
至到清代,皇帝們的學識都很高,康雍乾幾位皇帝也十分敬業。但是他們留下的批文卻讓我們忍俊不禁。大家比較瞭解的可能是:「朕知道了」,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甚至還出過相關的紀念品。確實一天幾十,甚至上百個奏摺,要一一批改實在沒可能。直接一句「知道了」言簡意賅,也不失為偷懶的好方式。而且當時文白之間的差異開始縮小,不少文人當中也開始流行半文半白的文體。這使得我們今天看這些奏摺,就會發現不少有趣的地方
康熙留下不少有趣的批文,當中最有名的一定是江寧織造曹寅謝恩摺中的批文。曹寅在這則謝恩摺中,提到自已因風寒誤服人蔘,得解後又患疥臥病兩月餘,服用地黃湯,才得以痊癒。康熙皇帝好醫學,並懂中醫處方。於是就教曹寅:「惟疥不宜服藥,倘毒入內,後來恐成大痳風症。出海水外,千方不能治。小心!小心!土茯苓可以代茶,常常吃去亦好。」
雍正其實是個吐槽高手?
康熙留下的御筆,還不算特別多,但是他的兒子雍正就不一樣了。雍正一生勤奮敬業,批改的奏摺多達數百萬字,既有漢文也有滿文。當中有不少實在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從《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當中我們可以找出不少例子。
年羹堯出征西北,戰事緊張已經十一天沒有碰過枕頭了,並上摺子:「自賊人蠢動以來,西寧四面隘口既多,惟東面系我來路,十分緊要……臣之未能就枕者已十一夜矣。」雍正就回覆道:
「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真正社稷之臣。」
除了心疼之外,雍正又在奏摺最後說:「……自初一日聞報以來,惟有虔誠對佛天佑你平安如意,之外,亦無暇他及也。」真是一位親切的皇帝啊。
而田文鏡是雍正的心腹,田文鏡任河南巡撫時,朝廷要從山東、河南兩省買小米,賣往江南。田文鏡認為江南人不吃小米,還是改運小麥。但當時的戶部尚書張廷玉和吏部尚書朱軾唱反調,說小米好吃,應合江南人口味於是山東運的是小米,但是小米在江南完全滯銷。雍正把大臣痛駡一遍,並表揚了田文鏡,誇他辦理盡心、實心辦事。田文鏡當然十分謙遜,回了一份謝恩摺,說這都是皇上的英明指導,得皇上如此寵愛實在惶恐。於是雍正就回了朱批: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有一天內務府上了個摺子,講的大概是營造司官房收租修繕過程中手腳有些不幹淨。奏摺的最後提出了一些監管意見,表示要時不時抽查相關人員。雍正看過後留下這麼一句評語:「居然能有看到內務府上這樣的摺子的一天?真是奇事也。」可見雍正對於內務府也敢說別人手腳不幹淨,感到十分驚奇。
又有一次,駐紮福建的總兵官,上了一道這樣的奏摺:
「臣庸愚劣譾,謬膺重寄,叨恩愈厚,兢惕愈深。竊思昆蟲草木之微,亦當知栽培生成之德。撫躬自問,寢室靡寧。茲更蒙天恩浩蕩,賞賚頻加。」
這裡面的字,叫大家讀一次也困難吧。雍正就覺得一個兵官能寫出這種摺子實在厲害,又留下評語:
「覽。此奏謝之文系你自作的?幕客代筆的?你識字通文與否?」
有個官員犯了罪,在獄中給雍正寫悔過書,以期得到赦免,內有「辜負天恩,羞懼交並」兩句話,雍正在一旁批道:「知汝懼死實甚,然羞則未也。」也就是知道你害怕得要死,不過羞愧與否倒不一定。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