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部今天下午舉辦「促進電影票房透明化」公聽會,即日起將透過國家電影中心公開票房。
(中央社)
文化部今天下午表示,經徵詢電影界,國家電影中心即日起將以「每日會員系統查詢票房」、「每月公眾公告」及「年度票房產業分析」等三大方式公開電影票房資訊。
文化部今天下午在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舉辦「如何落實電影法第13條,促進全國電影票房系統透明化」公聽會,電影產業、學術界等代表超過100人參與,包括台北市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中周、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朱延平等人。
朱延平表示,最重要是如何保證票房數據真實性,幾十年來只是從電話報票房,變成用傳真,再到用電腦,「沒什麼改進」,哪個單位公布資訊沒意見,只要看得到就好。
經兩個多小時討論達共識,自去年起由映演業公會建置全國票房統計系統,蒐集各戲院票房數據方式,造成數據正確性有待商榷,無法滿足業界需求及各方期待。文化部將與映演業、片商公會針對系統建置方式討論改善方案,透過訂施行細則強化執行落實或檢討電影法是否修正,今年底前提出改善方案及法規檢討。
目前現有票房數據公開方式,與會人士同意由文化部指定授權國家電影中心制定規範,產業界部分採會員制方式公開資訊;公眾部分再研商公布內容及公開頻率。
現階段映演業自6月11日起已提供票房資料給文化部,將從每一工作日下午2時提前到中午12時,提供前一營業日票房給文化部及指定的國家電影中心,待建置系統改善後,朝當晚或更即時方式提供資料。
蕃新聞報導,為落實電影法第13條電影票房透明化的立法意旨,文化部長鄭麗君於今年8月12日主持「電影票房系統透明化公聽會」,會中達成兩項共識:
- 針對現有票房資料,由文化部指定國家電影中心,分別提供會員查詢及對公眾公告。
- 文化部將邀集相關單位,就票房資訊信度改善,研議具體方案。
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陳斌全表示,電影中心經董事會討論,決議採「每日會員系統查詢票房、每月公眾公告、年度票房產業分析」三種方式公開票房資料。
「每日會員系統查詢票房」提供與上映電影片有直接利害關係的電影相關業者使用,相關業者可向電影中心申請會員,於每天中午12時後登入系統,查詢其電影前一日的票房資料。
「每月公眾公告」部分,國家電影中心將在每月5日於官網公布正式上映滿30日的電影票房。
同時,將於每年底出版的電影年鑑中納入「年度票房產業分析」提供外界參考。
自由報導,國家電影中心徵詢電影界與國外作法後,即日起將以「每日會員系統查詢票房」、「每月公眾公告」、「年度票房產業分析」等三種方式揭露票房資訊。
12月26日起,該中心官網將開放受理業界人士以會員方式每日查詢票房資訊,並於明年1月5日起開始針對公眾每月公告。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