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開放讓歷經獨裁的緬甸嚐到甜頭,卻持續上演因「假新聞」而引起的鬧劇

新聞開放讓歷經獨裁的緬甸嚐到甜頭,卻持續上演因「假新聞」而引起的鬧劇
Photo Credit:Eddy Milfort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緬甸在一夜間取消長達半世紀的新聞審查制度後,讓以往由官方媒體攏斷的緬甸新聞傳播業,迎來百家爭鳴的蓬勃發展時期,致使緬甸印刷出版業逆全球之勢,呈現高速發展。

自緬甸政府對電信業解禁、兩間外國電信營運商進入市場後,讓網路覆蓋率曾經只有7.5%的緬甸,一下躍升至今年的75%,許多緬甸人更是直接跳過PC網路時代,直接進入手機網路時代,一方面成了民眾對抗政府的出口,但有時也因充斥混亂訊息而更加深社會對立。

2012年5月28日,一則關於三名羅興亞人搶劫並性侵一名佛教徒女性、事後將其斬首的消息傳出,這案件來路不明,無從得知受害者和加害者身份,當時卻在臉書上被大量轉載。緬甸國內報紙在幾天後也開始報導,其中一家報紙更以「這是一種客人凌辱主人的行為」作為當期頭條,直指羅興亞人忘恩負義,一時緬甸國內群情激憤,針對穆斯林的討伐聲不斷。

一則來路不明新聞的連鎖效應

2012年6月3日, 在「佛教徒女性」遭性侵消息傳出後,一群佛教徒民眾以「兇手在車上」為由,攻擊一台載滿羅興亞人的公車,導致10名羅興亞人死亡,這攻擊事件引發羅興亞人的報復行動,雙方開始一連串的衝突。

6月10日,緬甸政府開始實施宵禁,並在該地區部署軍隊試圖控制動亂,雖最終獲得控制,但截至14日,官方統計有29人傷亡,包括16個穆斯林和13個佛教徒,有3萬人因暴力事件而流離失所,2,528棟房屋被燒毀,其中1,336棟屬於羅興亞人,1,192棟屬於若開邦的佛教徒。

2012年,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和緬甸佛教徒又多次發生衝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並迫使超過兩萬名羅興亞年輕人籌錢給人蛇集團,跨越孟加拉灣逃離緬甸到其他東協伊斯蘭國家找尋蔽護,最終導致去年(2015)千名難民滯留海上,無國家收留的世紀悲歌。

AP1618920620633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2015年5月,一艘載著大批難民包括羅興亞人在內的船停靠在印尼邊境等待救援。

假新聞的威力:讓城市一夜變空城

打開緬甸文臉書,可輕易發現大量假新聞,例如稱一名兒童在食用熱狗後死亡的報導,表示國外研究指出長期食用熱狗會使兒童致死,而另則新聞則警告避免在飛機上使用廁所,因馬桶會飛出使人致死的蜘蛛,這類新聞常煞有其事地寫出事發地點和人物資訊,並張冠李戴幾張網路圖片,或例如年中一則新聞,提醒有中國女性在緬甸試圖拐騙兒童,新聞在微信朋友圈內被大肆轉發,引發緬甸家長情緒緊張,後來發現是一則烏龍事件。但年長者通常都非常篤信這些虛假新聞。

諸如此類的假新聞,在緬甸網路上層出不窮;今年11月,中緬邊境爆發武裝衝突,在緬甸撣邦木姐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裡,開始流傳一條新聞,內容表示判軍將在22日襲擊當地市場和警方,並要求民眾留在家中避免外出,該日中午,當地居民大量爭相逃亡出城,湧入中國境內,木姐市內的馬路上大白天頓時空無一人,市場、銀行、政府機關全部關門,但直到晚上都無任何襲擊發生,隔天整個城市依舊空蕩蕩,仍沒有人敢回家。

社群網站對緬甸社會空前的影響力

在軍政府新聞管制時期,緬甸曾禁用過Facebook等社群網站,但力道不大,大部分民眾仍可輕易使用臉書,而在文人政府登勝上台後,緬甸的社群網站隨使用人數的大增,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超乎人們的想像。

在緬甸將示威遊行合法化後,國內各種大大小小運動從不間斷,而這些活動大多是用臉書串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便是去年(2015)在緬甸發起反軍方黑箱任命案的「黑絲帶」運動(Black ribbon movement)

事發原因,是由於政府在2015年7月底將數名軍官轉任到健衛部管理職,此舉引起醫學界強烈抗議,大家紛紛別上黑絲帶拍照上傳社群網路,引發更多民眾加入黑絲帶行動。8月10日,政府出面滅火,承諾往後不會再有類似的人事任命,卻以引發後續骨牌效應,例如由法律界人士發起的黃絲帶運動、工程師發起的藍絲帶運動,都是「反對政府任命不諳相關知識的軍方人士」的相關運動。

由這件事情可看出,社群網路力量已大到可衝擊政府,曾經如「8888民主運動」那樣拋頭顱灑熱血的示威遊行,如今能不流一滴血地在線上就可達成。社群網站的力量在緬甸也持續發酵,小至一則批評讓一間小吃店倒閉,大則可影響政府外交,例如反中國密松大壩建案、反泰國龜島兇殺案判決,及反馬來西亞總理納吉的活動等,也都是藉由社群網站推波助瀾地聚集民眾力量,最後成為影響政府決策的一大推力。

解禁後媒體如魚雨後春筍般湧現

自緬甸在一夜間取消長達半世紀的新聞審查制度後,讓以往由官方媒體壟斷的緬甸新聞傳播業,迎來百家爭鳴的蓬勃發展時期,致使緬甸印刷出版業逆全球之勢,呈現高速發展。

因不同於以往新聞出版業前期需大量資金,如今的線上媒體時代,三五個人即可組成一間擁有發言權的媒體,但這樣的情況,卻也造成各家媒體品質良莠不齊,一間名叫Lwintmgmg Daily News的媒體,在新聞報導中介紹了若開邦市中心的一市場內,藉由解雇原本由羅興亞人擔任的工作,為緬甸人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而這條帶有大量歧視訊息的新聞,也只是緬甸的冰山一角。

在緬甸的經濟首都仰光,如果隨處到一間咖啡廳攤開免費報紙,都可看到大量關於穆斯林或羅興亞人的負面新聞,有些報導都與事實完全相反,打開臉書,在報導羅興亞人新聞下面的留言,也可看到各種辱罵語言。在這種氛圍下,原本一生可能都未碰過一個羅興亞人的緬甸市民,如今也可能早已把對方視若死敵。而因緬甸媒體禁止使用「羅興亞人」一詞,新聞中多稱其為「穆斯林」或「孟加拉人」,這舉動不旦讓矛頭對準穆斯林,造成佛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的對立,更使緬甸人加深了羅興亞人不是緬甸公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