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二戰率「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戰後國民黨和「三反五反」卻都容不下他

他在二戰率「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戰後國民黨和「三反五反」卻都容不下他
圖為開拓滇緬公路的工人。Photo Credit:United States. Army. Signal Corps.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容不了他,於1947年把他關在昆明獄中。中國在五十年代開展「三反五反」,也容不了劉貝錦,指他是裡通外國的「特務反革命分子」,把他拋入條件極度惡劣的重慶松山勞改營,結果冤死獄中,於1959年結束悲壯的一生。 

編按:「南僑機工」指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從東南亞回中國參加運輸工作的華僑。據統計,滇緬公路上超過三分之一的運輸車量是由南僑機工負責駕駛。

南僑機工劉貝錦的一生,可說是馬來西亞版的《大江大海》。

劉貝錦是戰前麻坡中化中學的傑出校友。他在中國危急存亡的時刻,拋家棄子,率領594名南僑機工,奔馳在滇緬公路上,確保軍事物資源源運進中國。

但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容不了他,於1947年把他關在昆明獄中。中國在五十年代開展「三反五反」,也容不了劉貝錦,指他是裡通外國的「特務反革命分子」,把他拋入條件極度惡劣的重慶松山勞改營,結果冤死獄中,於1959年結束悲壯的一生。

ch7hs_036
1957年的劉貝錦。當年他被打成特務反革命分子,關進重慶監獄。

以下是他的兒子劉國胜對父親劉貝錦的回憶:

父親劉貝錦,福建永春人,在福建永春湖陽《桃源劉氏族譜》記道:“德章,乳名貝錦,字徊築,簪侯次子,行五百四十九,生光緒壬寅年(1902年)四月二十三日午時……”(此族譜為1928年修訂)。

34年帶學生訪上海

父親是在馬來亞柔佛州麻坡出生的,出生時家境如何,馬來亞柔佛州應有記載。父親從小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來,並懂得六國語言,家境應該是不錯的。

父親劉貝錦學習成績優異,又與馬來亞柔佛州世襲元首的兒子(常稱皇子)是同窗好友。皇子的皇名叫冬古段。成人後擔任了馬來亞的世襲元首。1934年,應中國南京國民政府的邀請,父親與冬古段商議,決定由父親當團長,帶領二十多名馬來亞華文中學生回國觀光。那年父親32歲。回國觀光團的地點是上海市。在祖國十多天的觀光考察旅遊中,使父親深感祖國地大物博,錦繡山河,激起他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沒有國,哪來家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消息傳到東南亞,廣大海外僑胞義憤填膺,紛紛響應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號召,捐錢捐物,支援祖國抗戰。父親僑居的馬來亞柔佛州麻坡,離新加坡只有2小時車程,陳嘉庚先生在新加坡振臂一呼,父親立即響應並身體力行,捐款捐物總是比其他人多且數額巨大。因此特別得到陳嘉庚先生讚揚,陳先生接見他並合影留念。 (照片已被毀)

1939年3月,父親已不願只以捐款捐物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愛國激情,他決心親歷抗戰前線,回祖國參戰,把日寇趕出國土,以表海外赤子之情。

1939年,父親劉貝錦已是37歲,並建立家庭還育有兩兒兩女。大兒子妙才11歲,最小的女兒惠貞只有5歲。大媽鄭衛淚眼婆娑地苦苦哀求父親不要離開一家大小。

但父親想到國家,民族已處在生死存亡關頭,沒有國,哪來家。他反覆把這些道理講給大媽聽,承諾把侵略者趕出唐山即刻回來。父親毅然報名參加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我想: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大媽的一雙淚眼,面對4雙無助的、恐慌的、幼稚的眼,父親也許猶豫過,但最終還是選擇離開了他們。是國家、民族的利益重重地壓在父親心上。他視祖國、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

父親是第三批回國的,也就是1939年3月27日,父親義無返顧的踏上了回國抗日的征途。他把自家企業的十餘輛道奇牌大貨車裝入回國的海船,自己和594名南僑機工在喧嘯的鑼鼓聲中,在眾親友的簇擁下,踏上回國的大輪船。因父親有文化,大學畢業,懂六國語言(英語、漢語、馬來語、法語、泰國語、緬甸語)。有組織能力也有財力,他是第三批594名南僑機工的總領隊。

ch7hs_046
劉貝錦兒子劉國勝的全家福照片。左起劉娟、黃蜀娥、劉國勝和劉璐。

華僑先鋒大隊隊長

父親帶領著594名南僑機工回到了戰火紛飛的祖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將機工們全部集中在昆明潘家灣訓練所進行短期的軍事、業務培訓。隨後將駕車、修車技術精湛,身體強壯且特別能吃苦耐勞的部分南僑機工組織了一支華僑先鋒大隊,父親被委任為華僑先鋒大隊大隊長。

華僑先鋒大隊承擔最繁重、最艱苦、最緊迫的軍用物資運輸任務。父親帶領先鋒大隊的戰友們,冒著日寇敵機的狂轟爛炸,滿載著抗戰物資,行進在橫斷山脈之中。海拔500到3000多公尺、沿途懸崖、峭壁、陡坡、急彎、險谷、深溪的滇緬土公路,雨季泥濘粘滑,坑洼坎坷。亞熱帶叢林的毒蚊猖獗,惡瘧流行。父親與他的機工戰友們,與天上的敵機鬥,與險惡的路況鬥,與惡性的瘧疾鬥,以生命和鮮血維繫這條抗戰運輸線。

三年多的時間(1939.1-1942.5)搶運抗戰物資45萬多噸,日平均300多噸。由此,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上的豐功偉績,為世人所矚目。南僑機工中的華僑先鋒大隊的突出表現,更是受到國民政府的表彰。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到雲南昆明視察時,也特地與我父親合影留念。 (照片已被毀)。

ch7hs_042
劉貝錦記錄麻坡堂哥劉心地址的手迹。劉心是著名畫家劉抗和音樂家劉堅固的父親。

1942年5月,日寇從緬甸入侵我國,滇緬運輸線被迫切斷,國內運輸只剩下昆明至保山之間。

父親率領的華僑先鋒大隊人員因戰事犧牲三分之二,剩下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總部設在雲南楚雄。父親與機工戰友們繼續完成保山至昆明的運輸任務。

1945年8月,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抗戰勝利。這時父親已再婚,我的母親唐惠仙是雲南楚雄人。抗戰勝利的時刻,我已呱呱墜地,父親因而給我取名劉國勝。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