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重演」香港保衛戰:為本土歷史補白,尋找失落了的身份認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鑑古知今,是歷史的意義所在。時值香港保衛戰75週年,民間組織「Watershed HK」發起Living Monuments活動,拒絕遺忘昔日軍人的犧牲,也希望這段歷史能為香港人的身份迷思帶來一點啟示。
75年前的聖誕前夕,香港上演了一場以寡敵眾,可歌可泣的浴血奮戰,只維持了18天,卻雖敗猶榮,然而它在歷史上只是一抹塵屑,政府冷待,香港人逐漸淡忘,要數最著名的「文字記錄」竟是一部愛情小說—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隨即在12月8日南下進攻英國在亞太區的戰略重要據點—香港,從深圳福田攻入新界,炮轟啟德機場,揭開香港保衛戰的序幕。
那天是12月7日,1941年,12月8日,砲聲響了。一砲一砲之間,冬晨的銀霧漸漸散開,山巔、山窪子裏,全島上的居民都向海面上望去,說『開仗了,開仗了。』誰都不能夠相信,然而畢竟是開仗了。流蘇孤身留在巴丙頓道,那裏知道什麼。(《傾城之戀》,張愛玲)
日軍原本以為只消一星期就可以收拾香港,卻遇上奮勇抵抗,用了13天把駐港英軍的防線逐步瓦解,12月20日凌晨,沿紫羅蘭山南下淺水灣、深水灣及壽臣山等地,也就是《傾城之戀》經典一幕:范柳原折返尋回白流蘇後,二人在淺水灣飯店與駐守的英軍和旅館的男女熬了數天,終於守不住,要逃到城中去。
一場敵我兵力懸殊的18天奮戰,歷史教科書記載不多,一下子便跳到12月25日「黑色聖誕」、港督楊慕琦宣布投降的片段,又或在回歸後,只強調東江縱隊戰後營救的功勞,甚至指英國放棄香港、消極投降,忽略或扭曲了當年守軍縱使處於劣勢,仍奮戰到底的生死故事。
「談香港的抗日史,許多人只知道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悲慘歲月,但之前的18日保衛戰,卻無人問津,淹沒在歷史的洪潮之中。」民間組織「Watershed HK」的創辦人葉坤杰慨嘆坊間的歷史論述過於零碎、愛國史觀甚為偏頗。
為了填補這18天的空白,葉坤杰(Taurus)與組織另一成員吳嘉熙(Kevin)發起悼念活動,仿傚英國民間紀念索姆河戰役一百周年的做法,舉辦Living Monuments活動,以裝扮、重演(Re-enactment)的方式,讓一行30多個志願演員穿上當年防衛軍的制服,於12月中旬的周末,在中環、尖沙咀鬧市中「站崗」,紀念戰死的先烈,並設導賞員在側,向途人解說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採訪當天,葉坤杰穿起前人的制服,眼神堅定地向記者訴說一股使命感:「Watershed HK的字寓意從過去的歷史中,找到香港變遷的分水嶺。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認識自己地方的過去,其實是一個建構身分認同的過程。」
這18天的歷史是怎樣被埋沒的?
要認識香港保衛戰,或許要從它是怎樣被遺忘說起。自1946年起,港英政府在8月底設法定假期,紀念為港捐軀的軍人,是為「香港重光紀念日」,但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卻因「去殖化」而被取消。而去年,港府更跟隨內地,把9月3日訂為一次性公眾假期,紀念中國抗戰勝利70週年,引起大眾質疑港府厚此薄彼,刻意淡化本土的獨特歷史,隱沒在民族史觀的大論述中。
就在一片史觀爭議的浪潮中,Watershed HK於去年8月成立,第一個歷史補白的任務,是發起「香港重光紀念日」活動,於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舉辦悼念儀式,憑弔在香港保衛戰中,過千名英軍、加拿大軍、印裔英兵、華藉英兵及本地義勇軍為港捐軀。當日過百名市民到場默哀、奉上鮮花,卻不見政府代表的身影。
「香港有自己的歷史,但官方不重視,只側重紀念南京大屠殺、抗日戰爭勝利,忽略香港保衛戰中的外藉軍人、本地義勇軍及平民犧牲。再說,在二戰中,香港的命運與內地懸殊,前者進入『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而非中國的『八年抗戰』。」葉坤杰說。
他亦惋惜,許多人對香港過去的認知,僅限於「小漁村﹣轉口港﹣工業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的方程式,忽略了曾經存在過的軍事面向。「有人會說18天的戰事短促,因此不予重視,但我不認同,納粹德國與法國的戰役只持續了3個星期,日本攻陷南京也不消10多天,18日的戰事,絕不能小覷。」
自己香港自己救:學習「背水一戰」的精神
Watershed HK在去年12月,曾在FB專頁上發佈「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系列圖輯,講述守軍每一天的作戰經歷,他認為還不夠,因為網上討論只是「圍爐」,關心的大多都是歷史、軍事愛好者,他決定接觸更多市民,想到以Re-enactment的方式,把「當年今日」搬上街頭,招募演員扮演軍人。
「相比傳統的紀念碑、教科書、講座,Re-enactment能直接引發途人的好奇心,讓本來對歷史冷感的市民產生興趣。」葉坤杰說。
活動當天,30多名大學生、老師、社工,甚至退伍軍人,化身為昔日的香港防衛義勇軍(The 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Group, HKVDC),一隊由1385名本地華人志願組成,最終近300多人殉難或失縱的防衛軍,以提醒市民當年曾有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為自己的土地付出。
葉坤杰說,除了港英招攬的華藉英兵外,當年還有這班自發組織的本地軍人,是名副其實的「自己香港自己救」,但放諸現今社會,香港的防務落在解放軍手上,「參軍」的公民權利已不復見,一遇到戰事港人根本沒有機會保衛自己的家園。
當年日軍多達42,000人,但由英國領軍的防衛軍僅有13,000人,守軍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戰至最後一刻。
「作為業餘軍人,他們在黃泥涌峽、赤柱等地英勇激戰,後來獲港英府賜封『皇家』名銜。」
葉坤杰認為,對照今天的社會亂局,這場戰役的精神值得港人借鏡:「在一個政局沒有進展、失序的社會,許多人第一個念頭是『移民』,但我們希望為香港找回信心,讓人知道二戰時,即使守軍面對劣勢,仍沒有選擇離開。若我們一遇到困局便打算放棄、移民,實在很對不起過去為香港犧牲、以鮮血換取和平的人。」
正視歷史:英國從沒放棄香港、東江縱隊的功勞在戰後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