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不是浪費時間,反而是可以拒絕任何干擾的「神聖時間」

通勤不是浪費時間,反而是可以拒絕任何干擾的「神聖時間」
Photo Credit: Luke Ma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當時間充裕時,反而容易浪費。但是當時間拮据時,反而會思考怎麼去善用他們的方法。

很多朋友在聽到我每天都在基隆、台北通勤上下班時,都會露出驚訝的眼神,他們大多會覺得沒有在台北租房子的話不是要長途跋涉嗎?而當知道我也沒有自己開車或騎車,總是每天等公車、搭捷運時,更會覺得要花上那麼多時間坐車,不會感覺不耐煩嗎?

我每天從家裡出發到公司,來回加總,大概需要三個小時的時間。不過,對我來說這三個小時的時間不是浪費,甚至可以說是每一天裡「最好利用的三個小時」。

我以前也試過在台北租房子住,但是我發現當我知道公司很近時,我就會想要晚一點出門,當我想要晚一點出門時,就會想要晚一點起床,就會想要晚一點睡覺,就會覺得有更多時間在家裡摸魚,結果通車時間是縮短了,但「自己對於時間的運用」並沒有增加,反而相對來說是減少了!

因為,通勤時間那「只能待在車上的三個小時」的環境限制,我反而可以好好地進行時間利用,沒有任何人干擾我,相對於公司就在旁邊而晚出門,或是必須自己開車而無法做其他的事情,我這三個小時反而像是多出來的時間。

當然,通勤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有其缺點,但是相對來說也有優點:

  1. 沒有人可以占用我無論如何一定要搭車上班的這段時間。
  2. 有一個理所當然而且強制的理由,我一定會每天留下這段時間給自己。
  3. 搭乘大眾運輸的話,相比開車,我就可以在車上做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每一天都應該要幫自己留下「神聖時間」(參考:10個真的可以被具體執行的時間管理技巧),而通勤上下班的我,有一個名正言順、不得不如此的理由,每天幫自己留下了三個小時的神聖時間。

透過這三個小時完全屬於我自己,我可以義正嚴詞拒絕所有干擾的神聖時間,其實,我覺得因此讓我的人生裡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

keelung taipei

一、專注思考,走一段路逼迫腦袋清醒

我從家裡到基隆火車站,如果搭公車大概要15分鐘,如果自己走路大概要25分鐘。我通常會在上班或下班時,拿出「台灣等公車」App,來看看公車來要等多久,如果5分鐘內沒有公車到站,那麼我不如自己走路到火車站(或回家)比較快。

很多時候我會期待公車晚一點到站,這樣我就有一個動力逼迫自己走一段路。走路,不是為了運動,而是可以讓自己專心去想一件事情。

很有趣的是,人的生理刺激可以影響到心理刺激,當走路而全身肌肉牽動時,腦袋也會開始快速運轉起來,而且這時候腦袋更容易沒有雜念,可以專注在自己思考的事情,就好像走路一直朝著家裡(車站)這個唯一目標前進一樣。

常常遇到難題時這樣走一小段路,25分鐘,就能想通一些關節,當然,這時候我不會只是想,我會趕快把想到的錄音下來,甚至停下腳步,到騎樓邊拿出手機打下記錄。

二、零碎利用,補完這天發生的有趣事情

我在「這10件事情,不如留到「零碎時間」再做更有效率!」一篇文章裡提到要懂得把一些瑣事留到零碎時間再做,而每一天最大的零碎時間,就是我通勤上下班的時候。

這時下班可能等個公車要花5分鐘,搭個捷運要花10分鐘,我就會拿出「pocket」稍後閱讀服務的App,趁著這樣的簡短空擋,把今天累積的那些有趣文章給一次看完。

這樣做其實是雙重的時間利用,第一重利用是在上班時如果看到有趣文章,我先存入pocket稍後再看,這樣就不會干擾上班時的正常工作進度。

第二重利用是下班後的零碎等車時間,拿出pocket把今天累積的有趣文章看完,這樣心情也跟著變好,帶著愉快心情回家,就是第二重的時間利用。(延伸閱讀:如何讀完稍後閱讀清單?反過來想,收集不重要文章

Photo Credit: Chung Ho Leung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Chung Ho Leung CC BY ND 2.0

三、時間跳板,擬好我的大綱與草稿

很多朋友知道我平常有正職工作要上班,又知道我要基隆台北通勤,還知道我每天仍然會寫部落格文章時,都很訝異我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其實,每天通勤時的時間並非被割裂,反而是我用來完成部落格寫作最好的跳板。

當在高速公路客運上時,車輛相對平穩,又一定有位子坐,而且車上相對安靜,這就是我思考部落格文章大綱、擬定草稿,思考更多有趣的題目的時刻。

當然,我不可能在車上寫文章,也不適合,但是我可以在坐車的時候去想,並且把想到的東西用最簡單快速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時候理所當然的「Evernote」就派上了用場。

而有了這一段時間的「好好構思」,我就能在電腦前快速地完成文章。

四、臨時抱佛腳,安排稍後的行程任務

我在「今天晚上就該做,明天早上不要做的5個數位工作習慣」一文中,曾經提過我們應該要前一天晚上就完成明天早上的計劃,這樣早上一進辦公室才能立刻開始行動。然而,人不是機器,不可能每次都能成功做到,難免晚上一偷懶,我就會忘了計劃。

但是,我有一個每天一定會有的補救時間,那就是每天早上通勤時這一個半小時我離開家裡不再分心,又尚未進入辦公室的時間裡,我也會拿出行事曆、待辦清單,好好規劃一下今日行程的重要時刻,重新做更好的安排。

或者不一定是上班時,因為我也不會開車,所以如果要外出開會,一樣要搭大眾運輸工具,而這時候因為省去自己駕駛,就可以把搭車時間拿來好好再一次準備會議重點。

這時候,這些通勤時間都是我們自己的!

小結:離家愈近,時間愈不夠?

人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當時間充裕時,反而容易浪費。但是當時間拮据時,反而會思考怎麼去善用他們的方法。

而且,我們每天總是「忘記留些時間給自己」,但是這通勤的三個小時,就是我留給自己最好的時間區段:

  1. 可以讓我彈性利用以補不足。
  2. 讓我有時間完成更多部落格計劃。
  3. 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然像是睡覺補個眠也不錯,總之,一旦擁有更多自己的神聖時間,其實每天的時間運用反而更自由了。你也是通勤族嗎?或許,你也贊同這樣的時間利用方式?

本文獲電腦玩物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Photo Credit: Luke Ma CC BY 2.0

Photo Credit: Luke Ma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