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宋朝新年從冬至就開始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吃餃子也好,吃湯圓也罷,現在人並沒有將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日,可是宋朝卻不然,冬至在宋朝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新年,宋朝人已經把冬至當成了新年的暖身和彩排。
每年新曆(西曆)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之間,必有一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節氣:冬至(農曆中的冬至並無固定日期,大約落在十一月中旬)。
冬至那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處於北半球的我們所看到的日影最長,白天卻最短,同時這天也是黃河流域最寒冷的日子。在中國大陸的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諸多地區,同時也包括北京,冬至這天都流行吃餃子。
筆者故鄉在豫東平原,我們那裡有句民諺:「冬至吃餃子,哥哥娶嫂子;冬至不吃餃,耳朵要變小。」意思是吃餃子能給家裡帶來好運,還能保護耳朵不被凍掉。臺灣的冬天沒那麼寒冷,大家不用擔心耳朵被凍掉,冬至那天的節令食品不是餃子,而是湯圓。其實大陸南方很多地區到了冬至也是吃湯圓,只是由於中國首都位於北方,北方文化過於強勢,冬至期間報紙和電視上鋪天蓋地全是關於餃子的廣告,大多數人也就將冬至和餃子畫上了等號。
宋朝新年從冬至就開始了
吃餃子也好,吃湯圓也罷,現在的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將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日—冬至不放假就是一個明證。可是宋朝卻不然,冬至在宋朝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新年,宋朝人已經把冬至當成了新年的暖身和彩排。
《武林舊事》云:「都人最重一陽賀冬。」意思是南宋首都杭州的市民最重視冬至。有多重視呢?「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新年要穿漂亮衣服上街,冬至也要穿漂亮衣服上街。「岳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新年要去廟裡拜拜,冬至也要去廟裡拜拜。「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謂之做節。」新年期間能休假都休假了,冬至期間同樣要休假,連店鋪都關門三天,回家過節。「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並如元正儀。」大年初一有例行朝會,皇帝接受文武百官及各國使臣的跪拜,冬至這天同樣有例行朝會,皇帝同樣要接受文武百官及各國使臣的跪拜。
司馬光著有《居家雜儀》,這是一本有關禮儀的小冊子,書中寫到「賀冬至、正旦六拜,朔望四拜」,意思是晚輩過節要向長輩磕頭,平常磕四個頭,冬至與新年時節卻要磕六個頭。為什麼冬至與新年要磕同樣的頭?因為冬至在宋朝人心目中非常重要,幾乎不亞於新年。
新年到來,宋朝地方官要向皇帝上「賀正表」,內容是一大堆吉祥話;到了冬至,地方長官則要向皇帝上「賀冬表」,內容非常接近,還是一大堆吉祥話。可是過端午、過中秋、過重陽的時候,地方官就沒有必要給皇帝寫這些吉祥話了,因為這些節日沒有冬至重要。
冬至無非就是一個節氣而已,為什麼會如此重要呢?生於北宋、死於南宋的文人金盈之道出了箇中奧妙:自寒食至冬至,久無節序,故民間多相問遺。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傳統節日實在不少,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依次是新年、元宵、春社、寒食、端午、七夕、中元、秋社、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祭灶、除夕......其中新年與除夕頭尾相連,元宵實際上屬於春節的尾聲,七夕是女人的節日,中元鬼氣森森,透著不吉利,春社、秋社、中秋、重陽則全在農忙時節,故此在新年過完之後的大半年之內,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沒有機會再來一次節日的狂歡。只有到了冬至,秋收、冬種均已完結,親朋好友久不相聚,終於可以趁此節氣好好慶祝一回了,於是冬至就被老百姓集體推到了前臺,想不粉墨登場都不可能。
不客氣地說,宋朝老百姓在過節方面缺乏創意,他們慶祝冬至的方式是模仿新年,新年搞什麼活動,冬至就搞什麼活動,一樣都不能少。
宋朝冬至吃餃子
臺灣人過冬至流行吃湯圓,大陸人過冬至流行吃餃子,宋朝人過冬至則以餛飩為主食。

宋朝人的飲食概念頗為特殊,他們說的「炊餅」實際上是饅頭,他們說的「饅頭」實際上是包子,他們說的「包子」實際上是用菜葉裹餡兒的菜包,而他們說的「餛飩」實際上正是現代人所說的餃子。
剛才說宋朝人過冬至以餛飩為主食,實際意思就是他們過冬至以餃子為主食。過冬至吃餃子,和今日大陸的北方人沒有區別。
讀者諸君可能會表示質疑:餛飩是餛飩,餃子是餃子,餛飩怎麼能和餃子畫上等號呢?沒錯,現在的餛飩和餃子是有區別:餛飩皮薄餡少,餃子皮厚餡多,餛飩多用方皮,餃子多用圓皮。可是宋朝人說的餛飩和現代人說的餃子完全是一回事兒,同樣是用圓皮包餡兒,同樣是包成半月形,中間鼓鼓的,兩頭尖尖的,邊緣扁扁的。
宋朝也有真正的餛飩—真的是餛飩,不是餃子。宋朝人包餛飩,包得很大,很複雜,造型像朵花,含苞未放,可以用鐵籤子串起來烤著吃,當時管這種食物叫「餶飿」(讀作「骨朵」)。也就是說,宋朝的飲食概念有些變態,那時候的餛飩就是餃子,而那時候的餶飿才是餛飩。
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提到宋朝人過完冬至時常講的一句民諺:「新節已過,皮鞋底破。大擔餛飩,一口一個。」
冬至這個盛大節日過完了,皮鞋的底子也踩破了,為什麼會踩破呢?可能是因為冬至那天到處送節禮的緣故吧。送節禮要準備很多餃子,可是由於這些餃子有來有往,既沒有送完,也沒有吃完,過完冬至還剩下一大批,怎麼辦?敞開了吃吧!
書籍介紹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李開周
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市井小民的小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多采多姿。距離我們七、八百年,但現今的新年習俗幾乎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像是祭灶、擺春飯、壓歲錢、除夕守歲、元旦燒香、貼春聯、放鞭炮、初二回娘家、十五元宵等,都能和宋朝遙相呼應。
但宋朝過年還是有些與現代不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皇帝過年仍然得上朝嗎?宋朝人的春節假期比現代人短?宋朝的冬至和臺灣的尾牙有何異同?送灶神的習俗有何特殊之處?宋朝人採買哪些年貨?春聯怎麼貼?壓歲錢怎麼發?怎樣祭祖、拜年?年夜飯餐桌上有哪些菜色?且聽作者娓娓道來,看看會吃、會玩的宋朝人怎樣把新年過得豐富又熱鬧,書末並附宋朝新年小辭典和新年習俗。閱讀本書,有如身歷其境般趣味盎然,彷彿與宋朝人一起度過既熱鬧又舒心的新年。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最新發展: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