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宋朝新年從冬至就開始了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宋朝新年從冬至就開始了
Photo Credit:時報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吃餃子也好,吃湯圓也罷,現在人並沒有將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日,可是宋朝卻不然,冬至在宋朝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新年,宋朝人已經把冬至當成了新年的暖身和彩排。

每年新曆(西曆)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之間,必有一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節氣:冬至(農曆中的冬至並無固定日期,大約落在十一月中旬)。

冬至那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處於北半球的我們所看到的日影最長,白天卻最短,同時這天也是黃河流域最寒冷的日子。在中國大陸的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諸多地區,同時也包括北京,冬至這天都流行吃餃子。

筆者故鄉在豫東平原,我們那裡有句民諺:「冬至吃餃子,哥哥娶嫂子;冬至不吃餃,耳朵要變小。」意思是吃餃子能給家裡帶來好運,還能保護耳朵不被凍掉。臺灣的冬天沒那麼寒冷,大家不用擔心耳朵被凍掉,冬至那天的節令食品不是餃子,而是湯圓。其實大陸南方很多地區到了冬至也是吃湯圓,只是由於中國首都位於北方,北方文化過於強勢,冬至期間報紙和電視上鋪天蓋地全是關於餃子的廣告,大多數人也就將冬至和餃子畫上了等號。

宋朝新年從冬至就開始了

吃餃子也好,吃湯圓也罷,現在的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將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日—冬至不放假就是一個明證。可是宋朝卻不然,冬至在宋朝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新年,宋朝人已經把冬至當成了新年的暖身和彩排。

《武林舊事》云:「都人最重一陽賀冬。」意思是南宋首都杭州的市民最重視冬至。有多重視呢?「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新年要穿漂亮衣服上街,冬至也要穿漂亮衣服上街。「岳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新年要去廟裡拜拜,冬至也要去廟裡拜拜。「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謂之做節。」新年期間能休假都休假了,冬至期間同樣要休假,連店鋪都關門三天,回家過節。「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並如元正儀。」大年初一有例行朝會,皇帝接受文武百官及各國使臣的跪拜,冬至這天同樣有例行朝會,皇帝同樣要接受文武百官及各國使臣的跪拜。

司馬光著有《居家雜儀》,這是一本有關禮儀的小冊子,書中寫到「賀冬至、正旦六拜,朔望四拜」,意思是晚輩過節要向長輩磕頭,平常磕四個頭,冬至與新年時節卻要磕六個頭。為什麼冬至與新年要磕同樣的頭?因為冬至在宋朝人心目中非常重要,幾乎不亞於新年。

新年到來,宋朝地方官要向皇帝上「賀正表」,內容是一大堆吉祥話;到了冬至,地方長官則要向皇帝上「賀冬表」,內容非常接近,還是一大堆吉祥話。可是過端午、過中秋、過重陽的時候,地方官就沒有必要給皇帝寫這些吉祥話了,因為這些節日沒有冬至重要。

冬至無非就是一個節氣而已,為什麼會如此重要呢?生於北宋、死於南宋的文人金盈之道出了箇中奧妙:自寒食至冬至,久無節序,故民間多相問遺。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傳統節日實在不少,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依次是新年、元宵、春社、寒食、端午、七夕、中元、秋社、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祭灶、除夕......其中新年與除夕頭尾相連,元宵實際上屬於春節的尾聲,七夕是女人的節日,中元鬼氣森森,透著不吉利,春社、秋社、中秋、重陽則全在農忙時節,故此在新年過完之後的大半年之內,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沒有機會再來一次節日的狂歡。只有到了冬至,秋收、冬種均已完結,親朋好友久不相聚,終於可以趁此節氣好好慶祝一回了,於是冬至就被老百姓集體推到了前臺,想不粉墨登場都不可能。

不客氣地說,宋朝老百姓在過節方面缺乏創意,他們慶祝冬至的方式是模仿新年,新年搞什麼活動,冬至就搞什麼活動,一樣都不能少。

宋朝冬至吃餃子

臺灣人過冬至流行吃湯圓,大陸人過冬至流行吃餃子,宋朝人過冬至則以餛飩為主食。

過ㄧ個歡樂的宋朝新年(第43頁)
Photo Credit:時報出版

宋朝人的飲食概念頗為特殊,他們說的「炊餅」實際上是饅頭,他們說的「饅頭」實際上是包子,他們說的「包子」實際上是用菜葉裹餡兒的菜包,而他們說的「餛飩」實際上正是現代人所說的餃子。

剛才說宋朝人過冬至以餛飩為主食,實際意思就是他們過冬至以餃子為主食。過冬至吃餃子,和今日大陸的北方人沒有區別。

讀者諸君可能會表示質疑:餛飩是餛飩,餃子是餃子,餛飩怎麼能和餃子畫上等號呢?沒錯,現在的餛飩和餃子是有區別:餛飩皮薄餡少,餃子皮厚餡多,餛飩多用方皮,餃子多用圓皮。可是宋朝人說的餛飩和現代人說的餃子完全是一回事兒,同樣是用圓皮包餡兒,同樣是包成半月形,中間鼓鼓的,兩頭尖尖的,邊緣扁扁的。

宋朝也有真正的餛飩—真的是餛飩,不是餃子。宋朝人包餛飩,包得很大,很複雜,造型像朵花,含苞未放,可以用鐵籤子串起來烤著吃,當時管這種食物叫「餶飿」(讀作「骨朵」)。也就是說,宋朝的飲食概念有些變態,那時候的餛飩就是餃子,而那時候的餶飿才是餛飩。

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提到宋朝人過完冬至時常講的一句民諺:「新節已過,皮鞋底破。大擔餛飩,一口一個。」

冬至這個盛大節日過完了,皮鞋的底子也踩破了,為什麼會踩破呢?可能是因為冬至那天到處送節禮的緣故吧。送節禮要準備很多餃子,可是由於這些餃子有來有往,既沒有送完,也沒有吃完,過完冬至還剩下一大批,怎麼辦?敞開了吃吧!

書籍介紹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李開周

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市井小民的小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多采多姿。距離我們七、八百年,但現今的新年習俗幾乎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像是祭灶、擺春飯、壓歲錢、除夕守歲、元旦燒香、貼春聯、放鞭炮、初二回娘家、十五元宵等,都能和宋朝遙相呼應。

但宋朝過年還是有些與現代不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皇帝過年仍然得上朝嗎?宋朝人的春節假期比現代人短?宋朝的冬至和臺灣的尾牙有何異同?送灶神的習俗有何特殊之處?宋朝人採買哪些年貨?春聯怎麼貼?壓歲錢怎麼發?怎樣祭祖、拜年?年夜飯餐桌上有哪些菜色?且聽作者娓娓道來,看看會吃、會玩的宋朝人怎樣把新年過得豐富又熱鬧,書末並附宋朝新年小辭典和新年習俗。閱讀本書,有如身歷其境般趣味盎然,彷彿與宋朝人一起度過既熱鬧又舒心的新年。

cover_正封
Photo Credit: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