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美國國家檔案中的台灣歷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一個高唱共享的時代,在一個許多政府的檔案都上網的時代,我們是否也將看到「開放」的理念,為學術研究帶來更多的動力與刺激?
文:涂豐恩(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
1973年1月5日星期五,下午四點,時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的嚴家淦人到了白宮,與美國總統尼克森會面。那是場短暫的聚會,不過十五分鐘。嚴家淦與尼克森兩人互相寒暄,尼克森一開始便向嚴家淦問候蔣介石的身體狀況,當時蔣已經八十六歲,擔任總統一直進入連續第二十三個年頭。嚴家淦回答,蔣的病情已然好轉,只是醫生交代不能長途旅行,所以多由他和行政院長蔣經國代為出面。
除了這段對話外,嚴家淦也向尼克森強調,將會盡可能地與美國合作,同時提到,「台灣附近可能有石油,我們正在跟美國石油公司合作探鑽。」

這一段對話被記錄了下來,成為美國國家檔案的一部份,而今保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以下簡稱NARA)中。[1]
在NARA龐大的收藏當中,像這樣對話不計其數。如果孤立地、缺乏脈絡地閱讀,像這樣的檔案似乎難以看出太大的意義,它們不過是美國國家機器運轉時,又一個瑣碎而日常的時刻。對於利用檔案研究的人,這種情形應該是司空見慣了。
比如1974年10月15日,福特總統在白宮接見當時擔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的老布希,當時老布希即將前往中國,啟程前雙方有個十分鐘的會面,沒有任何關於政策實質的對話,僅是互相玩笑與寒暄。即便如此,檔案還是忠實地將兩人的對話逐字地記錄了下來。

上個月(11月)的5到6日間,我到了紐約參加一場由零時政府(g0v)所舉辦的黑客松(Hackthon)。黑客松的概念,原本是從電腦領域發展出來,通常由一群程式設計師聚在一起,宛如馬拉松一般,在短時間內集中精神地完成一個計畫或專案。隨著類似的活動逐漸普遍,黑客松似乎也不再只限於黑客參加,而吸納了不同領域的人。這一場由g0v舉辦的黑客松也是如此,因此有了像我這樣並無技術背景的人參加。
我注意到這次黑客松,先是因為主辦人員中有過去認識的朋友。後來,台大歷史系學妹簡韻真又特別提醒我這次活動的一個專案——「遺落在世界的國家寶藏」,發起人最初所提出的構想:
在Washington DC的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目前解密開放了約六千萬筆珍貴的台灣史料等待翻撿探索,從美方觀點詳實記錄了台灣日治時代、二戰、國民黨接收、二二八等等歷史文件。唯這筆資料並沒有做數位化,所以志工們只能人工一頁一頁翻拍。希望此次黑客松能開發出平台幫忙系統化整個翻拍流程,甚至將任務遊戲化,讓所有有興趣的台灣人都能出一份力,建立一個數位開放的台灣史資料庫。
他們說,整個計畫已經有技術人員,但缺乏歷史研究背景的人參與。我過去雖然未曾利用過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資料,但一半基於好奇,一半也覺得這計畫或許有些意義,因此在黑客松的兩天內,加入了這個專案的團隊。但一個歷史系的學生能為黑客松貢獻什麼呢?當其他人都在埋頭寫程式時,我們也不能閒著。其實,美國國家檔案館長期以來已經累積大量的數位化資料,並開放在網站上供人自由瀏覽。透過這些已經數位化的資料,哪怕只是龐大資料中的一隅,也能對美國國家檔案館中關於台灣的訊息有些初步的想像。
比如以下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於1949年3月針對台灣情勢發表的一份報告。

在這份檔案中,CIA做出了四點結論:一、如果共產黨控制台灣,將對美國的戰略十分不利;二、從法律角度而言,台灣不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三、台灣人想要獨立,但是實力不足。而隨著國民黨的政府與軍隊到台灣的人數增加,會讓台灣人對於國民黨政府產生更多反抗,甚至因此倒向共產政府;四、美國如果不行動,台灣遲早會落入共產黨手中。

在這份檔案中也提到,美國無法倚賴國民黨逃到台灣的殘餘政府(rump government)。國民黨軍隊不但戰力不足,忠誠度與士氣都有問題。除此之外,當時台灣人對於流亡政權也有諸多不滿,所以更容易受到共產黨影響。
因此美國面對的難題是,要支援國民黨政府,則會引起台灣人的不滿;要協助台灣人,則意味著要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拿走權力。
既然台灣是美國圍堵共產主義在東亞擴張的一環,這份報告建議:美國要注意台灣人心的穩定,滿足他們對於自主的渴望。

同年10月,CIA針對中國情勢又提出了另一份分析:

這份報告預估,國民黨政權在台灣頂多再撐三年。如果美國軍力不支持,台灣很可能在1950年就落入共產黨的手中。

但為什麼國民黨軍隊這麼弱?這份報告指出了幾個原因,包括軍隊內部的權力鬥爭、軍隊訓練不足、蔣介石介入戰略的運用、蔣介石拒絕提供足夠的資源給其他將領、資源不足,和高層貪汙腐敗。所以,就算不管台灣人對於國民黨政府的厭惡,國民黨也很難支持下去。


除了1949年這個關鍵年代前後的檔案外,NARA也有不少關於戰後檔案的資料。比如以下這份檔案,記錄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美國派出的代表團,由副總統Rockefeller領軍。成員包括當時的參議員Barry Goldwater(後來曾經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大敗。)

不過,如果翻到幾天前的檔案,其實美國本來只打算派出美國農業部部長前往台灣。從以下檔案中可以看到,後來之所以層級拉高,是來自國會的壓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個別的檔案放回其脈絡當中,就有可能從中看到美國內部的角力如何影響對外關係與對台政策。

NARA當中甚至還留有孫中山的親筆信。原來1904年,孫中山企圖入境美國,但身份遭美國海關質疑,因此宣稱自己出生在夏威夷,進而取得美國公民身份,結果在美國檔案中留下一連串的文件,包括美國政府各方調查的紀錄。[2]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