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斷交無感?除了當冷知識考題,告訴你邦交國對我國有什麼意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便各國對於台灣的見解不同,然而在「一個中國」的說法之下,我國勢必要有新的外交核心與之對抗,「中華民國是個主權國家」就是在2758號決議後30年間慢慢形成的新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務實外交」。
今(21)日早晨,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 São Tomé e Príncipe)和我國斷交了。
我們的邦交國總是在斷交的時候才會被國內注意到,一般民眾不熟悉這個國家的名字還會把他們簡稱為聖多美,把普林西比給忘在一旁。不過這個國家究竟在非洲的哪邊、講一種語言,從以前到現在都只是機智問答的備用題目而已。依據我國的教育方式,在斷交之後你只需要記得「目前剩下21個邦交國」這個正確答案就是個滿分的好學生。
►作為台灣19年來的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由於我國被斷交的經驗豐富,斷交之後接下來的流程也幾乎是可與預測到,這次首先是中國方面宣布「歡迎回到一個中國的正確軌道」,我國外交部也發布新聞稿表示遺憾,並且表示「基於維護國家尊嚴,我國決定自即日起終止與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之外交關係,並撤離大使館、技術團人員及停止一切雙邊合作計畫」,外交部次長在受質詢的時候也加碼要取消聖普籍學生領取我國獎學金的資格;反正感情遭受背叛的一方可以做得出來的行為,我們一項都不會少。
2013年時甘比亞(Gambia)的賈梅(Yahya Jammeh)總統向我國索取巨額款項不成後與我們斷交,但是並未與中國馬上建交,聖普和這樣的模式與之前甘比亞頗為類似,未來是否有邦交國尋求同一模式,值得觀察。
外交部表示聖普的財政缺口非常大,向我國要求2億美金的款項,然而聖普在2013年的國民生產毛額也不過美金4.21億,2億美金(64億台幣)大概是這國家一半的GDP,而我國外交部的預算一年也不過230億台幣左右,聖普要求的金額已經是我國一整年外交預算的四分之一。由於不搞金錢外交已經是朝野共識,政府決定不接受聖普的要求,而聖普也決定與我們斷交。
對於邦交國與我國之間的關係,一般民眾大多認為與金錢緊密連結,認為邦交國一定因為常用的提款機壞掉了,才會想要換下一台提款機試試看。不過有別於以前兩岸相互搶奪客戶都是馬上發現金卡的過去榮景,現在對岸可能也開始謹慎審查新客戶的信用狀況了。
邦交國對我國的意義
我國目前跟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有往來,然而其中只有21國是我們的邦交國,而這些為數不多的邦交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情感上,都跟台灣距離遙遠。
回顧過去我國與聖多美普林西比建交的歷史,依據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外交年鑑的資料:
1997年5月6日,聖國主動要求與我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外交部章部長孝嚴與聖國外長薩瓦德拉代表雙方政府在台北簽屬建交協定、備忘錄及醫療合作協定。……中、聖建交之後,中共曾以利誘、脅迫之手段煽動聖國反對派抵制我案,一度困擾兩國關係之推動,惟經我方積極運作,已化解中共之阻饒與破壞,迫使中共於同年7月11日宣布與聖國終止外交關係;中、聖兩國間各項合作計畫已地次開展。
從上面那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邦交國對於我們的意義,其實是在於維持國際上對中華民國的承認。
所謂對於中華民國的承認,在過去將近50年間,也有不一樣的內涵,而邦交國對我們的意義,也有所改變。
1971年聯合國大會做出2758號決議後,中華民國失去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權利,在那個時空背景下,「邦交」的意義就是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一種承認。從國際法的角度而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爭執的是哪個政府能夠代表中國,屬於政府繼承的層次而非國家繼承,在那個時候的外交核心是「中華民國=中國」。邦交國在聯合國中支持我們並且投票贊成我們維持代表權。
2758號決議後,中華民國陸續與眾多國家斷交,那些國家接受了「一個中國」的見解,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然而各國對於第三部分有不同程度上的表示,一些國家在與中國的建交公報中用了「承認」(recognize)一詞,表示毫無保留地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的主張;而有些國家保留了一些空間,用了「認知」(acknowledge)一詞,表示我知道你有這樣的說法了。
不過隨著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如雪崩般越來越多,即便各國對於台灣的見解不同,然而在「一個中國」的說法之下,我國勢必要有新的外交核心與之對抗,「中華民國是個主權國家」就是在2758號決議後30年間慢慢形成的新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務實外交」。
民國85年,當時的外交部長章孝嚴在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中提到:
創造一個有利於國家生存與發展乃是全體外交工作人員無可推卸的職責。目前政府拓展國際空間的最大阻力來自中共,惟政府推動「務實外交」係根植於中華民國為一主權國家的基礎,因此不但不會因為中共在國際社會對我進行打壓而有所退縮,反而會愈挫愈勇,在有利國家與人民福祉的前提下,加強推展國際關係,務使中共接受中華民國係一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破除中共在國際舞臺妄稱它『代表全中國』的迷思,以免積非成是,否定我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
在這個時空背景下,邦交國的存在證明了我國有與其他國家交往的能力,構成主權國家的要件。我國與聖多美普林西比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建交,證明我國是個主權國家的意涵大過於承認我國代表中國的意義。
自陳水扁總統執政後,中華民國的概念漸漸被台灣給取代掉,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漸漸從Republic of China變成Republic of China (Taiwan),再變成Taiwan (R.O.C)。在那八年,「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我國外交的核心思想,邦交國是我們在國際組織中的最好朋友,無論是要提入聯公投或是要在聯大會期中發言提到台灣對國際的貢獻,我們仰賴著這些國家的協助。不過在外交環境的限制之下,邦交國並無法成為證明台灣獨立性的一種存在,兩岸之間仍然是政府承認的關係。
馬英九總統上台之後,「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再度成為我國的外交核心,我們鎖定了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作為我們參與國際活動的目標,這時候邦交國除了提供一些報名上的協助之外,也在兩個組織或會議中發言支持我們。整體而言,邦交國仍然作為我們屬於主權國家的證明,並且配合我們擬定的外交政策提供協助。
為什麼我們沒有感覺?
最新發展:
-
與台灣斷交後獎學金被取消,宏都拉斯留學生:我感到困惑和絕望,過去三年的努力一夜之間就消失了 1月前
-
從「漢賊不兩立」到「雙重承認」,台灣和中國曾被哪些國家「雙重承認」過? 8月前
-
宏都拉斯與中國建交,台灣民間為何波瀾不驚甚至「慢走不送」? 8月前
-
德國人發起「與民主的台灣建交」請願,連署破5萬門檻將進入國會討論 4年前
-
斷交之後,讓我們一起想想「中華民國」的過去和未來 6年前
-
520前夕又爆兩岸外交戰?斐濟駐我國代表處已裁撤一個禮拜 6年前
-
美國法院宣判:與台斷交的非洲兩國,需連本帶利償還2.1億美元貸款 6年前
-
領土不到1平方公里、可能成為台灣下一個邦交國的「馬爾他騎士團」到底在哪裡? 6年前
-
3800億又點? 布基納法索拒中共利誘 「不會為了錢背叛台灣」 6年前
-
北京用1.5兆利誘,布吉納法索:不會為了錢背叛台灣 6年前
-
許信良:「小邦交國」對我們只是負擔,一點都不重要 6年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