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女兒啦:小津榮光現港都

嫁女兒啦:小津榮光現港都
Photo Credit:高雄市電影館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原以為小津是適合電視螢幕的,卻沒料到,他的作品根本是為大銀幕而生!這番話真的不是替高雄市電影館打廣告來的,說真的,我是為你好。

文:肥內

小津安二郎這個名字真正在國際間推廣開來,已經是他過世後很久了;他在台灣的知名度大概隨著侯孝賢的名氣越大、在電影圈的地位越高,而慢慢地有越來越穩固,以致於有些小津迷稱他有如「神的存在」般,敬畏卻不敢多言。諷刺的是,較早在坊間流通廣泛的小津作品主要是以VCD的規格,這對於認識電影之神來說絕非好事。直到他百歲冥誕舉辦了全作品展,人們得以完整窺探這位大師的風範,且都是底片放映、大銀幕。

隨著近年藍光化、數位修復業務蓬勃發展,除了為了趕著紀念他110歲冥誕,松竹一口氣出了四部小津彩色片的修復版藍光外,小津作品大概以一年一部很規律的節奏數位化,台灣這裡也有片商也規律地每年進一部小津,向觀眾重映小津,且能保證是最好的規格。這回,小津總算「巡迴」到高雄來,三部在風格上可說迥異的作品,並且也算是標誌了他三個很不同的階段。

1951年的《麥秋》算是延續且發展自《晚春》以來的轉向,一方面是轉向稍微中產階級的生活切面、二方面是將社會結構的改變凝縮在「嫁女兒」這樣的關鍵事務上。所以片中由小津晚期繆思-原節子飾演了大齡剩女紀子,全家人都在為她的婚事傷腦筋,但她首先是老神在在,對於各門提親興致缺缺,後來又臨時做了一個震驚家人的出嫁決定,這一嫁還得嫁得老遠,讓出嫁這件事形同永別。全家人自然從開始到結尾都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可是在處理這個家庭的崩壞過程,小津卻說他處理的是「輪迴」!事實上,這部片還有些許攝影機運動存在的影片,在很多戲都有非常顯眼的特殊手法,令人大開眼界,因為此後的小津作品就更加「安靜」了。

小津影展海報-01
Photo Credit:高雄電影館提供

1958年的《彼岸花》拍成彩色片,雖說是小津的無心插柳,但倒是意外讓他偏愛的紅色得以用最醒目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從此之後他再沒回頭拍過黑白片了。在這部片中,不意外地,又是處理嫁女兒的題材,且女兒與父親之間的衝突也給家裡帶來極大的混亂;但其實混亂的根源,根本就是表裡不一的父親,所以全片的重心反而擺在父親身上,佐分利信那不苟言笑的演出方式恰恰將這位矛盾父親表現得深不可測:他一方面對外是極力贊成自由戀愛,另一方面對內又是專制地採用相親結婚。

可能因為這部片要聚焦在父親身上,所以小津才沒讓原節子來演女兒這個委屈的角色。不過也可能因為佐分演的這位父親太缺乏情趣了,所以小津在這部片採用了大膽的多軸敘事方式,來一步步貼近主題,光是看各個敘事軸之間的交織遞進就夠刺激了。全明星高顏值的卡司與鮮豔的色彩,絕對大飽眼福。

至於《秋日和》算是小津戀上彩色之後的三部重拍片的最後一部,這部片在許多方面都很像《晚春》,可是又不完全,只是在《晚春》中纖弱的女兒搖身一變成為《秋日和》中開明大方且風韻猶存的母親,當然是女神原節子的回歸,讓這部片帶有小津的一次強烈的反身性,大抵因為這樣,小津才結束了重拍之旅,想必是他希望能在新的技術條件(色彩)介入之後,回頭再去處理幾個他始終念想的主題。

這部片的故事,當然又是要嫁女兒了,這回是原節子與女兒的飾演者司葉子有許多精彩的對手戲,哪怕多數時候母女倆都是處在和平的氣氛中,但這種和氣也是演技大考驗。有趣的是,雖說這回家中缺乏父親的角色,在劇作上倒是另外設計了「好幾位父親」來做為調和,那一群「父親」也為故事增添了許多笑料,讓這部片雖長卻仍有一種相當輕盈的節奏感。

到了這部片,小津似乎在色彩表現上找到更為和諧的表現,雖說紅色仍無處不在,但是整體色調以及構圖,都已經進入到完美的狀態,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可以單獨抽出來當作桌面;可是事實上,影片的情感卻濃郁得令人不忍走出戲院,寧願與原節子那最後一抹神秘的微笑獨處久一點。

也許你已經覺得夠熟小津的作品,甚至這幾部片都已經看過VCD或DVD,甚至海外版藍光,但相信我,在大銀幕看小津絕對是「新鮮」的,就在這個時候才會驚訝地發現,原以為小津是適合電視螢幕的,卻沒料到,他的作品根本是為大銀幕而生!這番話真的不是替高雄市電影館打廣告來的,說真的,我是為你好。

放映資訊

名稱:高雄市總圖週四藝術電影院
時間:2017/01/05-01/19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際會廳(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61號7樓)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